第86章 京城的天空格外蓝(1/2)
十月底的秋风,已带上了凛冽的寒意,却吹不散京城中枢决策层雷厉风行的热度。
酝酿已久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如同一柄重锤,在万眾瞩目下轰然落地。
各大媒体头条被“全球最严网络智慧財產权保护法”的標题占据,条文之细致、覆盖范围之广、惩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別是针对恶意侵权、组织化盗版牟利等严重行为,最高量刑赫然指向了极刑。
这不仅在国內引发强烈反响,更在国际舆论场投下了一颗震撼弹,版权保护领域的“新华夏標准”横空出世。
国內主流媒体纷纷发表社论和深度报导。
《群眾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筑牢网络空间法治屏障》,盛讚新法“为数字信息网际网路时代的文化创新与传播保驾护航,彰显国家维护智慧財產权、净化网络环境的坚定决心”。
新华社发布长篇通讯,详细解读法律条款,强调其“既是对创新者的有力保护,也是对网络空间秩序的强力规范”。
央视《新闻联播》开闢专题,邀请法学专家和业界代表进行解读,舆论普遍认为新法將极大遏制网络盗版乱象,激发原创活力。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则呈现出复杂局面。
部分西方主流媒体对“极刑”条款反应强烈,质疑“量刑过重”、“有违比例原则”,一些长期批评我国智慧財產权保护状况的组织也藉机发声。
然而,也有不少国际智慧財產权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媒体指出,面对全球范围內日益猖獗、產业化运作的网络盗版集团,採取更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是必要的趋势,新法的出台是“对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
一场围绕网络治理与智慧財產权保护的全球性辩论就此展开。
紧隨其后,经过多轮严格测试和优化的“绿坝”系统,开始在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悄然部署。
官方对此並未进行大规模宣传,仅由工信部发言人简短回应媒体询问时確认“相关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正按计划推进”。
然而,其存在的消息和可能的功能,依然引发了国內外科技界和媒体的广泛猜测与討论。
它如同一张无形的过滤网,在无声无息中为即將到来的信息洪流时代筑起第一道堤坝。
网络空间的法律利剑已然高悬,而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也到了必须彻底清理的时刻。
肖镇,这位名义上仍在“休假”的安全领域主要负责人,早已將钓鱼竿束之高阁。
他主持的那次深夜在李成林家茶话会,匯聚了刘菊香(政务系统领导主管公安等系列工作)、得意门生葛喻(军部总装)、郭林(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等核心力量,加上许大茂等统战力量后续通过隱秘渠道提供的关於“独眼会”等境外组织在华活动的一线触角材料,一张覆盖范围极广、目標极其明確的调查大网迅速张开。
行动代號——“深潭”。
肖镇亲自坐镇,协调各方。这次行动,是他负责相关安全工作以来,规模最大、目標最深远的一次“深挖阴沟”战役。目標直指那些长期潜伏、以各种光鲜名目(商会、智库、文化交流、慈善基金)为掩护的隱秘组织和更具欺骗性、渗透性的境外非政府组织(ngo)。
海量的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在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分析团队面前被层层剥茧,线索最终如百川归海,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披著“国际开发合作”外衣的庞然大物——某国际开发署(aid)。
这是一张精心编织了数十年的巨网,根须盘根错节,深植於经济、学术、甚至某些地方行政体系的缝隙之中。
它们以“援助”、“发展”、“交流”为饵,行价值观渗透、情报刺探、扶持代理人、扰乱金融秩序甚至策动社会对立之实。
当“深潭”行动组开始收紧包围圈,试图斩断其关键链条时,阻力骤然增大。
某些看似位高权重、或有著复杂境外背景的“中间人”开始活动,或明或暗地进行阻挠、说情,试图为某些关键人物和组织提供“保护伞”,干扰调查方向。
“肖老师,那边又递话了,说xx同志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与aid的合作是纯粹的学术交流,希望我们…慎重。”葛喻拿著一份报告,眉头微蹙地向肖镇匯报。
肖镇正伏案研究一份复杂的资金流向图,闻言头也没抬,只是用红笔在某个名字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发出“嗤”的一声轻响。
他眼神锐利:“学术交流?交流到给某些ngo充当掮客,输送利益,帮著洗钱了?
交流到帮著『独眼会』物色、筛选我们国內的『精英』目標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外面肃杀的秋景,语气冰冷而坚决:“告诉他们,这里是新华夏!人民当家做主50年了,不是百年前任人鱼肉的旧华夏!
更不是某些人以为的,可以上下其手、暗通款曲的『法外之地』!什么『国际知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