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北国新篇:调研与安家(1/2)
京城的风波与家庭的小插曲,隨著飞机降落在周水子机场而暂时拋在身后。
三月的辽东半岛,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海风带著特有的咸腥与凛冽扑面而来。
肖承功一手牵著母亲李小云,一手抱著刚睡醒还有些迷糊的铭星,肖镇的特勤组警卫员郑伟则抱著铭明,拖著行李紧隨其后。
达利安市委市府的主要领导早已在机场贵宾通道外等候。
新任省副高官兼市委书记的到来,是这座城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一番简短的寒暄和介绍后,肖承功婉拒了立刻去市委的安排。
“各位同志,感谢迎接。今天就不去办公室了,舟车劳顿,老人孩子需要休息安顿。工作从明天开始。”
他语气温和却带著不容置疑的果断,“住处安排好了吧?我们直接过去。”
“都安排好了肖书记!就在市委家属院一號楼,已经打扫乾净,生活用品也基本备齐了,您看还需要添置什么,隨时吩咐办公室。”市委秘书长王强连忙应道。
车子驶离机场,穿行在略显空旷的城市道路上。
达利安的街景与合浦截然不同,少了些南方的繁茂与喧囂,多了几分北方工业城市的厚重与……萧索?
宽阔的马路两旁,高大的法桐尚未抽芽,枝椏虬结,指向灰濛濛的天空。
一些临街的店铺显得有些冷清,间或能看到巨大的厂房轮廓,有些仍在运转,烟囱冒著白烟,有些则门窗紧闭,墙皮斑驳脱落。
李小云望著窗外,轻声感嘆:“这风可真硬,比京城还冷些。树也还没绿呢。”她紧了紧身上的羊绒披肩。
“奶奶,这里有大船吗?”铭星趴在车窗上,好奇地问。
“有,很多很多大船。”肖承功摸摸儿子的头,“明天带你们去看。”
市委家属院一號楼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带著一个小院子,环境清幽,安保严密。
房间宽敞明亮,简朴大方设施齐全。生活秘书和保姆已经到位,迅速帮忙安顿行李,准备晚餐。
看著母亲带著两个兴奋地在陌生新家里探索的小孙子,肖承功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鬆。
他走到小阳台上,望著远处依稀可见的港口轮廓和海平线,点燃了一支烟。父亲的叮嘱言犹在耳:“沉下去,认真调研,好好思考。”
肖承功的达利安时间,以一种高效而密集的节奏开始了。
清晨通常,他会在孩子们醒来前起床,在书房处理一些紧急文件和阅读前一天秘书整理的简报,初步了解当日要调研的点位背景。
早餐是与母亲、孩子共度的温馨时光。李小云会嘮叨著北方的乾燥,让保姆多燉些润肺的汤水,也会心疼儿子工作辛苦。
铭星和铭明则嘰嘰喳喳说著幼儿园的新鲜事(他们被安排进了市委机关幼儿园)。
肖承功耐心听著,偶尔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回答他们关於“大吊车”、“大轮船”的问题,也藉此了解些本地幼儿园的情况。
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任务有时由李小云和保姆完成,肖承功有空也会亲自去,顺便观察下周边环境和家长们的状態。
肖承功的调研拒绝“盆景”,拒绝前呼后拥。他轻车简从,只带秘书、相关分管副市长或委办局负责人,以及必要的记录人员。郑伟则在不远处提供安保。
第一站:港口心臟。他站在巨大的矿石码头边,强劲的海风吹得大衣猎猎作响。
脚下是淤积的航道,大型货轮无法靠泊最前沿,只能依靠小型船只或效率较低的接驳方式。
“肖书记,这里水深不够,大型船舶进不来,严重製约了吞吐量和效率。”港务集团负责人指著浑浊的海水介绍,语气沉重。
肖承功仔细听著,询问疏浚规划、资金来源、环保评估的进展,眉头紧锁。
他眺望远处正在缓慢作业的龙门吊,又看向旁边略显陈旧的散粮码头和货柜码头,心中那份关於建设深水港和现代化自卸码头的构想,有了更直观也更严峻的现实支撑。
第二站:老厂区的脉搏。他走进一家曾经辉煌、如今半开工状態的国有大型机械厂。
巨大的车间空旷而冷清,只有部分区域还有机器轰鸣。
空气里瀰漫著机油和铁锈的味道。他蹲下身,与一位头髮白、正专注地打磨一个精密部件的老工人攀谈。
“老师傅,您这手艺,多少年了?”
“四十年嘍,肖书记。”老工人用沾满油污的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眼神里透著自豪也有一丝落寞,“以前咱这车间,三班倒,热火朝天!现在……唉。”
肖承功拿起那个被打磨得鋥亮的部件,仔细端详:“精度要求很高吧?现在订单怎么样?工友们都在忙些什么?”肖承功可是懂技术的人,而且水平很高。
“精度那是必须的!以前咱们厂的东西,全国都抢著要!现在……订单少多了,勉强维持。
不少好手艺人,要么退休了,要么……唉,出去干点零活,或者乾脆在家閒著。”老工人嘆了口气,“可惜了这一身本事啊。”
肖承功认真地听著,又接连走访了几个工位,和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工人、技术员聊了聊薪酬、社保、技术传承的困难以及对厂子未来的想法。
他看到了设备的老化,也看到了角落里蒙尘却依然精良的加工中心,更看到了工人们眼中那份未被完全磨灭的、对“好起来”的期盼。
盘活这些“宝贝”技术工人,是他构想的核心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