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收穫》(2/2)
沈砚只好闷声不响。
雪野乡的集市是一条两百米的街,除了门店,还有挑著山货卖的农民和小商贩。
卖米卖肉卖粉卖面卖菜卖竹篾卖山货卖草药等等,挤挤挨挨堆满了街道两边。
由於是山货居多,大伙都只要钱,不要票,加上那时候国家在逐渐放开限制,很多商品都已经不用票了,除非去国营饭店吃饭,去供销社买东西。
沈砚走进供销社,供销社门头上面是八个大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大门是绿色的玻璃门,门两侧写著“优质服务,礼貌待客”“日用百货,菸酒副食”这些字。
供销社里门可罗雀,这里的物价高,农村人除非不得不买,一般是不会进来的。
里面的货品不算多,店员也不算很有精神,见到沈砚进去,也只是懒懒地看了一眼。
他们是拿死工资的,卖多卖少和他们收入没多大关係,所以並不怎么热心。
沈砚问:“有孩子吃的奶粉吗?”
“有山城牌和九三牌的,你要哪个?”
“哪个好点?”
“当然是九三牌的,二块五一袋呢。”店员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后生,脸上没有什么动静。
沈砚眉毛一跳,真贵啊。
那年月生產工艺落后,產量有限,奶粉属於奢侈品,价格比一般的货品贵不少。
“给我四袋吧。”沈砚看了一圈:“那个钙奶饼乾也给我两盒。”
“一块钱一盒啊。”
“嗯!”
沈砚在供销社里四处打量,终於在一个柜子里发现了一本……《收穫》!凑进去一看,是82年的第六期。
封面蓝色,黑色的收穫二字的繁体字占满了封面。
这么巧?供销社別的期刊都没有,偏偏有一本《收穫》?《活著》就是於1992年在《收穫》发表的。
真是天助我也!
沈砚问:“这书多少钱?”
店员这时才好奇地打量了一眼沈砚,来供销社买书的人可太少了。
那些经常看书的,都是直接在邮局订的。
“一块钱。”
沈砚递给店员十三块钱,心都在滴血,一下子就用掉了將近五分之一的存款。
这四袋奶粉,要是紧著两个小傢伙吃的话,估计只能吃十天。
不过沈白芨现在是能吃饭了,可以省点奶粉,但也顶多半月。
半月十块钱,一月就要二十块钱,沈砚一月收入的一半了。
唉,养孩子真的好费钱啊!沈砚终於懂了前生的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生孩子了。
沈砚把奶粉饼乾放进背篓里。
这西南农村,干啥都是要背个背篓装东西的。
沈砚打开《收穫》扫了一眼,右上侧写著1982年第六期,总第三十八期。
第一篇文章是叶圣陶的《渝沪通信》。
看到文字,前生就是一个不知名作家的沈砚顿时来了兴趣,这篇文章沈砚虽然看过,但还是饶有兴致地看了几行。
但家里还有孩子等著呢,沈砚按耐住自己想看的心思,把杂誌也放进了背篓里。
买这本杂誌就是要《收穫》杂誌社的地址,然后顺便打发一下无聊的乡村时间。
走过肉摊时,沈砚停下脚来,脑子里突然响起白芨的哼哼声:“肉肉好吃,我喜欢吃肉肉。”
再加上许清寧第一次来家里照顾孩子,沈砚一咬牙,买了两斤瘦肉,又去了一块四毛钱。
家庭收入来到五十二块三毛钱了,看来写作的事情要抓紧了,不然存款用完,一家人就只能喝西北风。
沈砚经过邮局时往里看了一眼,邮局异常简陋,仅有一个窗口,寄取都在那里,所以效率很低,窗口前排了一长串人。
然后沈砚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去,夏天的风吹在脸上,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路上经过人家户时,好些人喊他吃饭,他一一婉拒了。
看来他这个赤脚医生,在雪野乡还是有几分薄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