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活著》销量破纪录(1/2)
关於《活著》这本书的討论,在这段时间,迅速在大江南北颳起了风潮。
巴老在《文艺报》刊载了两千字的书评,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活著》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福贵在六十年中国歷史变迁中承受的接连苦难。石见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展现了命运的无情碾压。福贵在失去一切后依然坚韧活著的意志,成就了这个平凡人物的非凡精神力量。
在今年上半年刚以《人生》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路遥在《文学评论》中说:小说以白描般的敘事,在歷史洪流中勾勒出人性的复杂面貌。那些猝不及防的悲剧与零星闪现的温情时刻形成强烈反差,使阅读过程既痛苦又震撼。结尾处老人与老牛相依为命的画面,在苍茫暮色中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顽强。
陈雪的父亲陈愷在《沪城文学》上说:石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与福贵共同经历命运的起伏。这种不动声色的敘述方式,反而更深刻地触动了人心,使《活著》超越了单纯的歷史记录,成为一曲关於生命韧性的永恆讚歌。
这样的好评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一浪又一浪地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浪潮。
当然,负面评论也不是没有,有个叫肖望的文学评论家在《作品与爭鸣》上说:《活著》中的苦难过於集中,福贵的一生几乎遭遇了中国近代所有可能的悲剧,这种极端的苦难敘事过於刻意卖惨,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
庙堂之上,各种报刊杂誌、作家文学评论家纷纷下场对《活著》发表意见,打笔战,这种討论热潮,无疑助长了《收穫》的销量。
江湖之上,无数的读者来信犹如雪片一般,纷纷涌进《收穫》编辑部。
沈砚在一周前寄出的《我为什么要写<活著>》在《文化报》的作者创作谈栏目以“石见:我为什么要写《活著》”为標题全文刊出。
这篇作者创作谈成功在《活著》的討论热潮中又加了一把火,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当然也给沈砚带来了31元的稿费收入。
不过不管外面闹得再大,处於西南腹地雪野乡的沈砚却浑然不觉,甚至就连《遵城文艺》上发表的各种关於《活著》的文学评论,他都少有听闻。
这便是在农村的好处,清净!
……
沪城,《收穫》编辑部。
“最终结果出来了。”吴强压抑住自己的激动,用一副淡然的语气说:“第5期《收穫》……”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紧了吴强的嘴巴。
武强卖关子一样,半天才说:“狂销191万册,打破了《人民文学》於1980年创造的186万册的销售神话。”
“哇!”
《收穫》编辑部沸腾了,每个人眼睛瞪大,喊叫了起来,接著是热烈的掌声。
很多人过来对陈雪道喜。
“厉害啊,第一炮打得这么响!”陈永昕有点嫉妒地说。
“小雪啊,要请我老康喝酒啊!”
吴强也说:“陈雪本月奖金翻倍。”
陈雪脸红心跳,晕乎乎的,她万没想到,她就一个刚出茅庐的小编辑,竟然被天大的馅饼砸中了。
现在在编辑圈,陈雪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编辑了。
而这一切都是沈砚给她带来的。
“第6期要刊载石见的《妻妾成群》,这篇小说的质量同样高,我们要趁热打铁,爭取再创辉煌。”
“好!”
“陈雪,你在读者来信中,挑几封给石见寄过去,让他回復几封。”
“好。”
等陈雪挑好了七八封信拿给吴强过目时,吴强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这是我儿子的信,你看能不能也一併给石见寄去,让他也回復一下。”
吴强不好意思地说:“我儿子现在是沈砚的头號粉丝,缠得我没办法,只好假公济私一回了。”
陈雪笑笑,拿过信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