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一语惊醒(1/2)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他们几乎跑遍了半个龙国。
他们去过江南水乡的丝绸厂,看繅丝女工如何將纤细的蚕丝,纺成坚韧的丝线。
他们也去过北方的玻璃厂,看工人们如何將滚烫的玻璃液,吹製成各种形状的器皿。
他们甚至还去了一家生產农用塑料薄膜的化工厂,在刺鼻的气味中,研究著高分子材料的延展性和耐腐蚀性。
每到一处,姜晨都化名为“姜工”,不亮明身份,只是以一个普通技术员的姿態,和工人们、老师傅们虚心交流。
他从不空谈理论,总是从最实际的生產问题入手,帮他们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作为回报,他也收穫了许多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江若宓则默默地跟在他身边,负责记录和整理数据。
她亲眼看到,姜晨是如何三言两语,就点拨了一位困扰多年的老技术员;又是如何亲手操刀,改进了一台效率低下的老旧机器。
她越发觉得,这个男人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宝库,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刻会拿出什么惊人的东西。
然而,十几天过去了,他们收集了海量的数据和灵感,但对於最核心的“复合材料”工艺,却依然没有找到明確的头绪。
他们设想中的那种,能將陶瓷和纤维完美融合的“粘合剂”和烧结工艺,始终是一片空白。
这天傍晚,吉普车行驶在一条顛簸的乡间土路上,扬起漫天尘土。
他们的目的地,是地图上的最后一站——位於赣南山区的一家乡镇陶瓷厂。
这家厂子,据说以生產高压电线桿上的绝缘瓷瓶而出名。
“姜总工,我们真的还要继续吗?”江若宓看著窗外荒凉的景象,语气中第一次带上了一丝疲惫和怀疑。
“跑了这么多地方,似乎……离我们的目標还是遥遥无期。也许,复合材料这个方向,本身就是错的?”
连日来的奔波和一次次的希望落空,让这位天才女科学家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
司机小王也忍不住插嘴道:“是啊,姜工,江副组长。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天都快黑了。要不咱们先找个县城住下,明天再去?”
姜晨看著远处连绵的青山,目光深邃。
“再坚持一下。”他平静地说道,“直觉告诉我,我们找的东西,就在那里。”
他的语气,有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江若宓和小王对视一眼,都不再说话。
吉普车继续在崎嶇的山路上前行。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个掛著“xx陶瓷分厂”牌子的破旧厂区,终於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里。
厂区很小,几排红砖厂房,一个高耸的烟囱正冒著黑烟,空气中瀰漫著一股泥土和煤炭混合的味道。
一个穿著蓝色工装,满脸皱纹,嘴里叼著旱菸杆的老师傅,正蹲在窑口,皱著眉头,检查著一堆刚刚出窑的白色瓷瓶。
“他娘的!又废了一窑!”
老师傅拿起一个瓷瓶,对著夕阳的光看了看,气得直接將它摔在了地上。
“啪”的一声,瓷瓶碎成了好几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