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技术大会战(1/2)
整个京郊绝密基地,瞬间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爭机器。
所有的实验室,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
走廊里,隨处可见端著饭盒、边走边討论技术问题的研究员,他们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姜总工,a组的超声波发生器频率总是上不去,卡在19.9兆赫了!”
“姜总工,b组的真空腔体密封性测试失败了,找不到泄漏点!”
“姜总工,c组的感应线圈绕组方案,几种方法都试了,温控始终不稳定!”
一个个难题,如同雪片般飞到姜晨这里。
他就像一台人形的超级计算机,大脑高速运转,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a组,换用鈦酸钡陶瓷晶振,把驱动电路的电容值减小百分之五。”
“b组,用氦气质谱检漏法,重点检查法兰盘的焊缝。”
“c组,放弃利兹线,改用矩形空心铜管,內部走冷却液,线圈匝数增加三圈。”
一条条精准而简练的指令,从他口中发出。
那些困扰了专家们数日,让他们焦头烂额的问题,到了姜晨这里,几句话就给出了直指核心的解决方案。
江若宓抱著一沓刚整理好的实验数据,跟在姜晨身后,看著他有条不紊地处理著一切。
她的心里,除了震撼,只剩下无以復加的崇拜。
这个男人,他的知识储备,简直就像一片深不见底的海洋。
赵兴邦和潘老专家,则成了姜晨最坚实的后盾。
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在向这个小小的基地倾斜。
然而,在建造“定向感应烧结炉”这台核心设备时,还是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麻烦。
这台设备的核心,是一个需要承受超高温和超高压的特种反应仓。
按照姜晨的设计,这个反应仓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鉬铬合金。
但是,国內现有的冶炼技术,根本无法生產出这种级別的合金。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姜总工,这个……真的没办法了。”
在紧急召开的技术会议上,一位从九局冶金材料研究所请来的资深专家,老孙,面露难色。
“这种鉬铬合金的熔炼条件太苛刻了,对真空度和温度的控制,我们现有的设备,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老孙是国內冶金领域的权威,一辈子都在和各种金属打交道,他说话的语气很肯定,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
他旁边的一位姓冯的教授也点了点头,补充道:“我们尝试了电弧炉,也尝试了真空感应炉,都失败了。除非……能从国外进口电渣重熔炉,否则,我看不出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
难道这最后一步,要被卡在基础工业的短板上?
赵兴邦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进口?你知道现在外面封锁成什么样子!等我们买回来,黄菜都凉了!”
老孙嘆了口气,有些固执地说:“部长,科学是严谨的,不是靠热情就能解决问题。我们搞了一辈子冶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个方案,恕我直言,在现有条件下,就是天方夜谭。”
他看了一眼年轻得过分的姜晨,眼神里带著质疑。
他承认这个年轻人拿出的复合材料理论很惊艷,但理论终归是理论。
到了实际的工业製造环节,还是要靠他们这些老把式。
“谁说不能做?”
就在眾人一筹莫展之际,姜晨平静的声音响了起来。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图一边说:“我们没有电渣重熔炉,但我们可以自己造一个原理类似,但更简单、更高效的设备。”
“电弧精炼,等离子熔覆,再加上磁悬浮冷坩堝技术。”
一个个全新的名词,从姜晨嘴里冒了出来。
老孙和冯教授听得目瞪口呆。
电弧精炼他们听说过,但等离子熔覆是什么?磁悬浮冷坩堝又是什么鬼东西?
这听起来,比电渣重熔炉还要科幻。
老孙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完全是在信口开河,不尊重他们这些老专家的经验。
“姜总工,你说的这些,理论上或许可行,但设备呢?图纸呢?这些我们连听都没听过,怎么造?”
他的语气里,已经带上了一丝火药味。
姜晨没有回头,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移动,一幅复杂到极点的设备结构图,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型。
“图纸,我现在就可以给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