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一堂顛覆认知的课(1/2)
姜晨对此,却毫不在意。他平静地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笔,转身,面向台下数百双怀疑、好奇、或是不屑的眼睛。
他的目光,在第一排顾志强那张写满了“你不行”的脸上,停留了半秒,然后,又落在了后排角落里,那个眼神清澈,带著探究意味的女孩身上。
他微微一笑,开口了,声音清晰地传到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我们不谈炉子,也不谈洗衣机。”
“我们来聊一聊,关於金属疲劳的,一个新模型。”
当姜晨在黑板上,写下这行字的瞬间,台下响起了一片低低的譁然。
“金属疲劳的新模型?”
坐在第一排的顾志强,差点当场笑出声。
金属疲劳!这可是材料力学领域,最古老、最复杂、也最前沿的课题之一。
从十九世纪,科学家们发现火车车轴会莫名其妙断裂开始,一百多年了,无数顶尖的学者,都在研究它。
至今,主流的理论,依然是基於经验公式和宏观统计的“s-n曲线”和“帕尔姆格伦-迈因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这些理论,能大致预测材料的寿命,但对於其內在的微观机理,依然是一片迷雾。
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工厂工程师,居然敢口出狂言,要提出一个“新模型”?
他以为他是谁?
牛顿还是爱因斯坦?
顾志强几乎已经预见到,接下来,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將会如何漏洞百出,如何被自己用最基础的理论,问得哑口无言,最终灰溜溜地滚下讲台。
他清了清嗓子,已经做好了隨时发难的准备。
而姜晨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金属疲劳理论,是建立在宏观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上的。它將材料,视为一个均质的、连续的整体。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近似。”
姜晨的声音不疾不徐,他一边说,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金属晶体的微观结构图。
“在微观尺度下,金属是由无数个晶粒组成的。这些晶粒的取向不同,大小各异。在晶粒之间,还存在著晶界。在晶粒內部,更存在著位错、空位、夹杂物等各种缺陷。”
“这些微观结构的不均匀性,才是导致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根本原因。”
这些话,並不算新鲜。在座的材料学专业的师生,都懂。
顾志强撇了撇嘴,心想:故弄玄虚,不过是些老生常谈。
但姜晨的下一句话,却让所有人的神情,都为之一振。
“所以,我认为,要真正理解金属疲劳,就必须放弃宏观的、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从微观的、统计的、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量子力学?
台下彻底炸开了锅!
“疯了吧?他要用量子力学来解释金属疲劳?”
“这是什么民科理论?风马牛不相及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