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秘密也该揭晓了(1/2)
黎洛屿在进入杭市的时候,就把座驾和小狼崽收空间了,换了一套普普通通的藏青色劳动布工装,裤腿卷到脚踝,脚蹬厚底的帆布鞋,头髮全部利落地塞进前进帽子里,帽檐压得低低的,遮住半张脸,走路时带点晃悠的少年气,混在街头的人堆儿里,丝毫不起眼。
70年代的杭市这座城与后世繁华的大都市有著截然区別,颇有一番韵味,用四个词语形容就是:青瓦白墙、竹篮瓦釜、蝉噪莲香、湖山未琢。
青石板的路面被来来回回的行人磨得鋥亮,缝隙里还嵌著梅雨季未乾的苔蘚;白墙黑瓦的民居房挨得紧凑,雕窗欞透著股旧时光的温润,
人们三三两两相携著步行或踏自行车而过,女人们低头交谈的吴儂软语,与远处码头汉子们扛麻包的號子声交织成曲,家家户户煤炉上的瓦釜咕嘟燉著醃篤鲜,炊烟从老虎天窗悠悠升起,显然是慢生活的节奏。
盛夏蝉鸣聒噪,西湖荷映日,三潭印月的石塔浸在青碧湖水里,塔身弹痕映著流云,划菱桶的老汉戴顶破草帽穿行其间,让淡妆浓抹的西湖添了抹鲜活气息。
黎洛屿溜溜达达走进一家藏在巷尾的“茶水老虎灶”,老虎灶虽以卖开水为主,会兼做简餐,比如,煤炉上咕嘟燉著的大肉麵,飘著浓郁的酱油香。
“同志,给我来一碗大肉麵。”
“来了。”
一大碗儿热乎乎的面配上一碟脆生生的泡菜端上桌,黎洛屿胃口大增。
隔壁桌穿工装的汉子正就著麵汤啃饼子,“不晓得最近哪能回事体,总觉得街浪厢多了交关陌生人。”
“就是嘞!” 对桌老大爷筷子往碗沿一篤,“今朝我在钱塘门看见两个戴前进帽的,鬼鬼祟祟兜圈子,一看就勿是本地人。颈梗浪还掛只黑匣子,勿晓得寻啥西!”
“勿止嘞!儂看见伐?西湖边厢阿多了交关游玩的,头颈探进探出的,真当勿晓得这些小伙子老倌儿哪能介欢喜逛西湖!”
旁边一位老婶子拿筷头篤篤碗沿:“前儿我也在墨香弄看见两个戴前进帽的,掮了只『海鸥』相机盪儿盪儿,对著那个破煞哉的老宅子『啪啪』拍,胶捲换得嘞个结棍!”
“该不是瞄牢阿拉丝绸厂的新机器?上回保卫科还讲要『提高警惕』嘞!”
“不晓得呀,转去跟厂长讲一声噻。”
“要得要得!”
舌尖轻卷间吐出的吴语软糯是杭市话语特有的韵调,黎洛屿只觉苏苏的,软软的,连尾音都带著点儿西湖龙井的清甘。
虽听不大懂 “颈梗浪掛黑匣子” 这类土话,但猜也能猜个大概,尤其是 “钱塘门?墨香弄” 这几个字她听得很真切。
钱塘门內?墨香弄 7 號,是外婆送给母亲的嫁妆,后母亲又转送给她的老宅子。
老宅北临西湖,东接孤山路,占地近十亩。门前立著两对明代石狮,门楣悬 “积墨堂” 鎏金匾额,相传为明代翰林所题。至於至今已矗立多少年了,黎洛屿並不知晓。只是听外公说过,他幼时见过太祖父在檐下晒《快雪时晴帖》摹本。
老宅內的格局不拘泥於方正对称,亭台楼阁依著活水池塘蜿蜒排布,曲廊如带绕著叠石假山。青瓦白墙间,雕槅扇门可透十二面湖光,檐角铜铃摇曳时,丝毫不输於京都那套某王爷的王府规制,却自有江南园林 “一步一景” 的精巧气派。
黎洛屿幼时跟隨母亲来过两次这里看望外婆,记忆里的楼阁总漫著潮润的木香。穿过三进天井,西侧月洞门通幽处藏著半亩方塘,荷塘里的莲藕燉排骨最好吃。东侧抄手游廊连接著五间藏书楼,里边有她最爱的连环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