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旅长:得加钱!(1/2)
第218章 旅长:得加钱!
大演武的颁奖仪式结束后,陈铭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台上,亲手为每一位获奖战士和团体代表挂上奖牌。
阳光照在粗糙打造的黄铜奖牌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映着战士们黝黑却洋溢着自豪的脸庞。
台下,未获奖的战士们用力鼓掌,眼神里满是羡慕与不服输的劲头——要有下次,那奖牌必须得有自己一块!
仪式一结束,陈铭立刻开始了他的“捞人计划”。
他首先找到了之前有过合作的张团长,一把搂住对方的肩膀,显得格外亲热。
“老张啊,恭喜恭喜,这次你们团的战士获得了个人赛武装越野第一名。”
“最近过得怎么样啊?是吗?那我必须出力啊,这样,我调几挺重机枪支援一下你们团,必须把狗日的小鬼子干掉。”
“武器明天就给你送去!不过我这儿也有个小事……你们那个武装越野第一的尖兵,叫王根生是吧?”
“是好苗子啊!让我带回去,到我的侦察营交流学习几天,让我的兵也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铁脚板!”
“哎,好说好说,就交流几天,等过段时间我肯定给你送回去。”
武装越野尖兵+1!
紧接着,陈铭又瞄上了李政委的部队。
“老李,咱们好久没见面了吧,我听说你们在反扫荡的时候武器损失挺大的,需不需要我调点东西支援一下?”
“这怎么行!没有炮,咱们的腰杆子就硬不起来!”
“这样,老李,咱们八路军的部队,那就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亲兄弟,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我支援你两门82毫米式迫击炮,再给你配十箱,不,十五箱炮弹!必须收下!赶紧把咱们的攻坚能力恢复起来!”
“瞧你说的,见外了不是?武器就是拿来打鬼子的,在谁手里不是打?”
“不过老李啊,我这儿有个小请求……你们团那个侦察兵比武拿第一的小伙子,眼神忒好,脑子活络,让我带回去交流几天,学学你们的侦察经验?”
侦察兵尖兵+1!
“.”
+1!+1!+1!!
陈铭如法炮制,穿梭在各部队负责人之间,用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甚至稀缺的药品和电池。
换回了一个又一个在大演武中脱颖而出的尖兵——神枪手、拼刺能手、爆破专家、工兵奇才……
一场交易下来,三方皆大欢喜。
陈铭得了宝贝人才,嘴角快咧到耳根。
被换走的尖兵们听说能去装备精良、战功赫赫的独立支队,非但不抵触,反而兴奋不已,觉得是去了更能打鬼子的好地方。
而送出尖兵的部队领导,则看着到手的强大火力支援,笑得合不拢嘴,觉得这笔买卖简直赚翻了天!
或许有人会觉得,独立支队动不动就能缴获坦克火炮,用几挺重机枪换一个尖兵,其他部队亏了。
实则大谬不然。
对于此时绝大多数八路军团队而言,一个兵,哪怕是兵王,其价值也远无法与一挺能稳定提供压制火力的重机枪相比。
现在的八路军火力结构极其畸形,扩编又快,一个普通的团,能有一两挺重机枪都算家底丰厚了,很多团甚至一挺都没有。
没有重机枪,就意味着难以进行公路阻击战、平原防御战,攻打据点时更是要付出巨大伤亡。
老兵们常说:“机枪响,阵地稳!”
重机枪的咆哮声,是部队士气的强心剂。
据延安鲁艺的战地记录,战士们一听到己方重机枪开火,往往会自发地欢呼起来。
迫击炮的重要性更甚,它是八路军极少数能进行曲射火力打击的装备。
参考1942年八路军一个主力团的理想火力配置:
迫击炮0-2门(理想4-6),火力占比高达60%;
重机枪0-1挺(理想4挺),火力占比25%;
而全团近九百支步枪和少量轻机枪,火力占比仅15%。
一门迫击炮的火力输出,约等于全团步枪五分钟齐射的火力总和!
没有迫击炮,拔除炮楼、伏击日军车队、反制日军炮兵都极为困难。
因此,用一名尖兵换回能极大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重火力。
对所有被交换的部队而言,都是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
陈铭此举,实则是以交换人才为名,行装备援助之实,巧妙地帮助兄弟部队提升实力。
“你小子,干得不错嘛!”
一个洪亮的声音带着笑意在陈铭身后响起。
“这次大演武冒尖的好苗子,技术骨干,都快被你小子一卷而空了。”
“这名声传出去,我看以后谁还敢带兵来你陈铭的地盘比武!”
陈铭回头,正好看到旅长笑着用拳头不轻不重地锤了一下他的胸口。
旅长何等人物,一眼就看穿了陈铭的小九九。
什么交换尖兵,分明是变着法儿给兄弟部队送装备。
以独立支队如今的家底和四分区军校源源不断培养人才的能力,还真不缺这一两个尖兵。
特战大队、神枪手大队、侦察营,哪个不是高手云集?
陈铭亲自下场搞这么一出,目的不言自明——直接送武器影响不好,但“换”人才,谁都说不出个不字。
“旅长,瞧您说的。”
陈铭嘿嘿一笑,揉了揉胸口。
“咱这可是公平交易,等价交换。”
“您没看见兄弟部队的干部们拉着武器走的时候,那嘴咧得,后槽牙都看见了,高兴着呢!”
“哼,也就是你小子现在财大气粗,两个机炮营的装备就这么眼睛都不眨地撒出去了,真他娘的是个败家子!”
旅长笑骂着,语气里却带着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你说你武器多得烧手,怎么不想着给老子也补充点?”
陈铭眼睛一亮,就等这句话呢!
他立刻凑近一步,压低声音:
“旅长,看您说的!给您补充那还能叫事?就冲您旅长这块金字招牌,我高低也得给您整点硬货!”
“要不……就按咱们三八年底开会时提的那个机炮团的理想方案,我给你凑个大概齐怎么样?”
“当真?!”
旅长闻言,瞳孔猛地一缩,声音都下意识提高了八度,又赶紧压下去。
陈铭说的那个方案,他太清楚了。
那是一个因为极度缺乏装备而只能停留在纸上的梦幻编制:
重机枪24到36挺,足以封锁千米宽的战线;82毫米迫击炮12到18门,能压得鬼子一个中队抬不起头;
甚至还有4到8门20毫米机关炮,用来打装甲车和平射碉堡利器!
真要有了这个火力,对于我军的部队战斗力能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从一个“叫子”直接变身“暴发户”。
一个团就敢硬撼日军一个联队!
而没有这些,往往需要三个主力团苦战才能抗衡。
以往陈铭也没少上缴装备,但多是轻机枪,重火力和火炮极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