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皇上,廷议炸了(又是一个日万)(2/2)
李邦华立刻跟上:“钱侍郎所言极是!安奢不平,西南不靖,移藩便是空谈!且川黔滇地,蛮瘴未开,土司反复。若无强兵镇守,宗室贸然迁入,岂非羊入虎口?平定安奢,稳定西南,实乃移藩之前提!当速调得力大将,专责平叛!”
话题瞬间被带偏。帝党众人脸色微变。黄立极眉头深皱,浑浊的目光扫过钱谦益和李邦华。他缓缓开口:“移藩填川,自是国策。然事有轻重缓急。安奢之乱,确需先平。待西南稍定,道路畅通,再徐徐移藩,方为稳妥。否则,宗室贵胄,若在险地有失,朝廷颜面何存?”
这话滴水不漏,既支持移藩,又强调先平叛后移藩的顺序。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不高,却像根针扎破了紧绷的气氛。
“陛下!诸位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是礼科给事中魏照乘。他出班一步,神色肃然,带着一股“为国直言”的慷慨。
“黄阁老所言甚是!移藩填川,平定安奢,皆为安内要务!然……”他话锋一转,声音拔高,“下官有一虑!川黔滇,山高路远,非中原腹地可比!宗室王爷,金枝玉叶,远徙险地,纵有朝廷大军平叛在先,然大军岂能久驻?待大军撤后,土司复叛,蛮寇作乱,王爷们手无寸铁,何以自保?何以震慑宵小?何以……为朝廷永镇西南边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无数惊疑不定的眼神,嘴角似乎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随即朗声道:
“臣查《皇明祖训》!太祖高皇帝明训:‘凡封藩,予护卫兵。少者三千,多者万九千!’”他用了个“臣”字为自称,说明这话不是对黄立极和在场诸公说的,而是对并不在现场的崇祯皇帝说的!
“值此非常之时,当思非常之策!为保填川诸藩安危,为使其不负陛下重托,真能屏藩国家,镇守西南!臣——斗胆奏请!恳请陛下开恩!准予‘填川’诸藩,依太祖祖训——重建护卫!”
轰!
整个文华殿东阁,瞬间死寂!
落针可闻!
大部分人的表情都凝固了。勋贵如英国公张之极、武清侯李诚铭,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张,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帝党官员如黄立极、王在晋,脸色“唰”地变得惨白,眼神里全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藩王……拥兵?!
这……这是要翻天吗?!
短暂的死寂后,是火山爆发般的哗然!
“荒谬!荒谬绝伦!”一个帝党的御史猛地跳出来,手指颤抖地指着魏照乘,“藩王拥兵,国之大忌!此乃取祸之道!断不可行!此议当斩!”
“祖宗法度!岂容轻改!”另一个官员嘶声力竭,“魏照乘!你居心叵测!是要陷诸藩于不义,陷朝廷于险地吗?!”
勋贵那边更是炸了锅。李诚铭气得胡子直抖:“胡闹!简直是胡闹!恢复护卫?哪个王爷敢要?这不无理取闹吗?”
不过魏照乘也是有支持者的,立刻有人引经据典反驳。
“太祖祖训煌煌在目!藩王设护卫,本就是祖制!何来违制?”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西南边陲,非强藩坐镇不可!若无兵权,移藩何用?”
“难道眼睁睁看着宗室贵胄在蛮荒之地任人宰割?朝廷颜面何在?”
支持的意见似乎也没错,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历数藩王拥兵的祸患。唾沫横飞,面红耳赤。争吵声、怒斥声、引经据典声混杂在一起,文华殿东阁乱成了一锅滚沸的粥。
首辅黄立极几次想开口维持秩序,声音都被淹没。王在晋、毕自严等人想再提朝鲜和江南官田,话头刚起就被更激烈的关于“护卫”的争吵打断。
孙承宗、钱谦益、李邦华等东林核心,或沉默不语,或面露“忧思”,或偶尔“公允”地插上一两句“此议虽惊世骇俗,然值此非常之时,或可思太祖遗训,以非常之策应之?”,实则火上浇油。
关于朝鲜是“持久”还是“速胜”、该派几千还是六万兵的争论,关于江南官田“消失”的撕扯……在“藩王护卫”这颗惊天动地的炸弹面前,瞬间变得无足轻重,被彻底淹没在争吵的狂潮里。
东阁廷议,彻底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