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许易:你有梦想吗?(2/2)
这个涉及到整车架构与功耗的问题。
完整的智能驾驶与车机座舱智能化,要负担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车机的功耗,燃油车的小电瓶根本无法胜任这种工况。
另外涉及到智能驾驶,底层动力控制要达到零延迟也需要纯电动力架构的支持,对电机的精准矢量控制标准,要放到发动机上几乎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很多纯电车都开始跑城区自动驾驶了。
而同级的燃油车,依然还是搭载着十年前的acc辅助系统。
不是不想跟,而是传统燃油车的架构不支持这一块。
……
嘶——
赵阳吸了一口气。
这倒是一个很深刻的观点!
说实话,目前的主流观点,一直是觉得高度智能化只有售价昂贵的“高端车”才配搭载。
就比如传统豪华车企,一套acc辅助驾驶系统,是要卖到三万块选装,而他们所开发的智能车机,低配的入门车型是不标配的。
就是说——
这种用起来很方便的东西,传统车企一定是给你卡得死死的。
选装价格标得高高的,这样才能凸显出高端和豪华。
但按照许易的观点,却是和这点背道相驰,要把智能化和所有方便的东西搞普及化,往全民化去发展。
“可目前的新能源车,在电池包和补能方面,还谈不上方便吧。
当然,我并不是质疑咱们国内对相关补能设施和产业推动的力度。
只是在这方面,如果有哪家车企能率先完成效率突破的关键,才能成为新潮流的引领者。”
赵阳想了想,又说道。
许易露出笑容:“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及我们内部正在研发,且即将要落地的两项关键技术了……”
……
两人在咖啡馆详谈了两个多小时。
从智能化发展谈到行业前景,而后又深入浅出的交流了相关的技术储备。
很快就在观点上达成一致。
最后,赵阳的眼神之中只剩惊叹!
在见到许易之前。
他是真没想到,一家凭借老头乐起家的公司,创始人对于未来新能源赛道的发展以及当下汽车行业的分析能这么深刻。
一些大方向的见解,让他这个资深人士都感到茅塞顿开。
最关键还十分的自信,有一种令人备受打动的感染力。
而对方掌握的技术底蕴,则是令他无法拒绝的杀手锏。
“全民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算法护城河”、“全球补能网络top”……
嘶——!!!
就很莫名其妙的,一张张大饼硬是塞进了他的脑海里!
不讲道理的那种。
但许易的话听起来又好像有理有据,非常有可信度,仿佛是真的能亲眼见过的未来!
赵阳承认,自己被折服了。
…
许易笑而不语。
废话,他讲的就是未来四五年后的行业现状,每一条行业可发展的脉络,都是清晰可见,要是没理没据就怪了!
双方意向达成一致。
许易开出最终条件,整车智能事业部的首席执行官的职位,100万的年薪待遇以及部分期权许诺的条件,略高于行业水平,负责星辰车机底层系统从0-1开发,带队公司智能团队研发的工作。
有了自己的车机智能团队做基础。
那么接下来,找手机厂商联合团队研发,在最快速度落地第一代智能车机系统的事情,也就顺利成章了。
……
除开智能化这边。
近期。
整车工程研发部这边,忙得不亦乐乎。
整车研发的工间。
王景明和程力带着多名工程师,正在进行“星辰s7”的动力与底盘架构开发工作。
针对动力系统的开发,其实很简单。
因为新能源纯电车,无论是两驱还是四驱,整个动力结构都相当的简单。
而他们的整车配置,第一代完全没考虑四驱,动力系统以单电机的大功率后驱为主。
既是为了节约成本,也是考虑到能耗。
双电机四驱固然听起来很爽,可放在定位长续航的家用轿车、出租车来说,就有点不太实际了。
除此之外。
最复杂的部分,莫过于底盘结构的开发与调校了。
底盘调教作为提升车辆性能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产车的弱项。
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初创车企来说,要把一台车的地盘质感做得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进口车企几十年长期积累的底盘调校经验数据,单一车型超过百万公里的路试和优化悬挂系统。
要拿到短短一年半载来完成,甚至追赶,那有点痴人说梦了。
好的底盘决定了一台车是否好开,驾驶起来是否有自信和高级感。
许易对这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不说完全赶超,起码也要达到传统豪华车,20w级别以上的底盘舒适度和高级感。
为了达成这个“硬性目标”。
整个研发团队不得不拿出了从大厂带过来的“祖宗之法”。
进行了一轮大规模逆向研发工程。
可以看到。
偌大的场地中,摆满了二十万至三十万层级的传统豪华车,一眼望去包括有宝马3系,奥迪a4l,沃尔沃s60……等五六台市面上流行的长轴豪华轿车。
有几台已经进行了深度的拆解。
逆向研发的好处不用多说了,节省大量开发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获得友商的技术参数。
就算是国内的传统大厂,在推出一款车之前,也会找到豪华车企的某款车来深度对标一下,这种情况下是肯定试要把对方的车子弄过来拆解对标一波的。
否则连对方什么用料和结构都不知道,怎么精准对标?
更何况。
他们也不是对着一款车逆向研发,而是同时逆向研发好几款。
拆一台车,的确是有恶意对标的嫌疑,把市面上相关车型全拆了研究,那就叫集各家所长了!
本来王景明觉得,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紧张的研发工作,即使是逆向研发,也不一定能很快拿出核心方案。
底盘调校相关数据,有时候照抄都不一定弄得好。
可当整个团队开始埋头工作,却给人一切都十分顺利的感觉。
“不是错觉吧,底盘的结构开发,整体研发顺利得有点不像话啊?”
王景明内心不禁嘀咕。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