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再整编先定后方(2/2)
骑队升级为骑营,下设五个队,配弓弩、长枪、骨朵、铁锏、套索、狼牙棒等兵器,编制员额五百二十六人,统兵官仍称指挥使。
因战马不足,扩编后的骑营总数仅满三百,剩余员额只能等日后慢慢补齐。
步营分级,并重新排序。
楮兰整编时,石山定六队为一营的编制,本就是因陋就简。
彼时,队伍刚刚组建,各类装备奇缺,训练严重不足,军官不熟悉旗鼓号令,战阵指挥主要靠吼,编制只能定这么小,再大就要出乱子。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尤其是多次战斗磨炼后,各级军官快速成长,加之这几战缴获了大批装备,升级步营已经具备客观条件。
石山将麾下九个战营分为甲、乙两级。
乙等营维持编制人数不变,但更换了部分兵器,提升其攻防能力。
甲等营由六个队增加到十个队,其中长枪四队,弓弩三队,刀盾两队,锤、斧、叉等奇兵一队,长枪兵另配绳索、投矛、飞斧等器械,以适应多种作战任务需要。
首批共三个营升级为甲等营,分别为:
甲一营,指挥使傅友德;
甲二营,指挥使孙逊;
甲三营,指挥使吴六斤;
教卫营比照甲等营装备,增加传令、护旗、甲仗等编制,共计员额五百六十人。
乙等营共六个,分别为:
乙一营,指挥使曾兴;
乙二营,指挥使周十二;
乙三营,指挥使韩成;
乙四营,指挥使胡大海;
乙五营,指挥使费聚;
乙六营,指挥使耿再成。
二是组建战训营。
战训营职司暂时主抓新兵训练,日后再拓展战营轮训任务,暂编“带新老兵”一百八十人,指挥使为梁仲毅。
新募兵卒需经过战训营训练后,转为补充兵,随时可补充战营战损。
因战事频仍,战训营训练周期暂定为半个月,待战局稳定后,再延长训练时间,补充兵暂时要求熟知队列和队一级旗鼓信号,视情组织长枪和刀盾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弓弩兵和奇兵属“技术兵种”,除极少数天赋异禀者,十天半个月根本训练出不啥效果,其兵源主要还是依靠俘虏和带技投军者。
三是分割辎重营职能,组建战保营。
战保营主督兵甲打制、维修和军需物资生产指标下达、筹备等任务,指挥使闻四九。
其荣军社职司暂时由石山兼领,邵照、孙悟本等人协助。
荣军社组建的时间不长,缝制军服、打制军械、炒制军粮等几块主业实际单独运行,管理还比较简单,仍需时日才能将之有效统合。
石山返回五河后,就与闻四九开诚布公地谈了,明说自己有脱离徐州自立的打算,让闻四九选择何去何从,若回徐州备酒相送,愿留下来则继续委以重任。
大略是对徐州高层的表现彻底失望,又或者是还想保留一份羁绊,以便日后两军还可以继续协作,闻四九没作过多犹豫,就答应继续为石山效力。
战保营与辎重营职司的区别在于,战保营管造,辎重营管用,以避免职能过于集中而滋生各种问题。
整编后的红旗营共三个甲等营、六个乙等营、一个骑营、一个教卫营、一个战训营、一个辎重营、一个战保营,总计战兵四千八百余人。
此次整编被裁汰的青壮,小部分补入辎重营,以适应扩编后的队伍保障需要。
剩余的大部分,暂时先修筑城防,待开春后就转入民屯。
这几日,除了忙于军务,石山还带着方仲文、陈诚等人,初步理顺了五河政务。
作为“桥头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五河以东靠近临坏(泗州治所)的半大个县,将会在官军反复征讨中被彻底打烂,此地百姓要么流亡,要么被官军消耗殆尽。
但五河城以西小半个县为红旗营实控区,即便有淮河漕粮可做军用,大量熟地还是不能放弃,该种就得种。
未逃亡的百姓善加安抚,逃亡或者被灭门的地主,收其田地,用作民屯。
战前派往濠州的朴道人已经派人带回城中虚实,大军即将开拔,濠州一下,五河就是红旗营必须稳住的“后方”。
五河水患严重,农业基础薄弱,石山并不指望这些民屯能大量产粮供大军征战。
此举主要是为了安定人心,就是明确告知治下百姓,红旗营不是只会破坏的反贼,也不会在五河闹一阵就跑,而是愿意给百姓活路的义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