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推战局濠州兵危(2/2)
“那汉高祖也是自蜀地起家,入蜀时还烧了栈道,粮草运送更不利,为何就能定关中、平天下?”
“这个俺知道。”
冯国胜喜读兵书,知道一些楚汉争霸的故事,答道:
“楚霸王三分关中,力分则弱,加之汉高祖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自然就能出关。”
傅友德虽然也读过几天书,但当下见识终究有限,脑中有很多不解,接话道:
“那为何蜀国就不能走子午道出奇兵呢?”
众将顿时都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交头接耳了好一会,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眼见着讨论进行不下去了,只能扭头看向元帅。
石山起身,走近悬挂的地图,道:
“所谓天下大势,须得放眼整个天下,才能明白大势。汉高祖能出汉中,韩信出奇策,霸王分关中,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关东诸侯林立,其中大半又不服霸王号令,牵制了西楚大量兵力。
蜀国以一隅伐占据天下大半的魏国,纵使能走子午道出奇兵,靠少数疲兵冲到长安城下,短时间也难破城。而魏国纵使丢了长安,也只需从容调集兵马,就能将入关蜀军赶尽杀绝。”
蜀、汉破局的异同点,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的清,但石山的目的本就不是单纯讲故事,当即将话题转到当前形势上。
“红旗营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是因为咱们有多强,打得官军毫无还手之力,而是因为天下大势。”
说罢,石山就命郭英等人揭下汉末地图,换上了大元疆域草图,众将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肉戏来了,赶紧坐直身子,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元帅纵论天下大势。
“蒙古人以小族临大国,其威压天下的根本,是生活在漠北的蒙古骑兵,但漠北苦寒,没有江南产出的粮食补给,根本养不活多少人,想要维持威势,每年就必须从江南转运巨量粮草。
南粮北运,仰赖京杭运河与近海航线,漕运才是大元生命线。但海漕运粮,受季风影响,一年仅能两次,台州路方国珍叛服不定,更是大大增加了海运风险,大运河就不能再出岔子。
刘福通举义后,鞑子朝廷一面调集重兵围剿颍州义军,一面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继续修河,就是因为河南民乱事小,运河阻断,南粮无法北运,才真有可能导致元廷覆灭。”
随着石山手中竹鞭由漠北划过江南,再由颍州指向台州,众将逐渐沉浸其中。
漠北鞑子骑兵、颍州刘福通、台州方国珍、黄河溃堤段、漕运路线,江南产粮区……,“天下”这个抽象的概念,逐渐在众将脑中具象化。
天下是如此之大,徐州到濠州连绵数百里之地,竟然只是整个天下中毫不起眼的一小块,而其他各地的每一点风吹草动,也都可能会牵扯到这一小块地方。
“芝麻李起兵的时机非常好,正是各地官军被抽调一空,全力围剿颍州、蕲州红巾军之时,才让徐州红巾军抓住了机遇,四处扩张,渐成当下规模。
但我料定,鞑子朝廷很快就会调整部署,最多月余,将调重兵围剿徐州。”
石山先抛出自己的结论,随后看向众人,提问道:
“你们可知,这是为何?”
“漕,漕运?”
李松弱弱地回了句,却没有人附和。
答案其实已经藏在元帅刚才的表述中,但众将还有些没回过神——朝廷不是一直以颍州红巾军和徐宋政权为主要攻击目标么,怎的会突然转向围剿徐州。
石山看到了众将眼中的疑惑,接着道:
“对!就是漕运。鞑子朝廷之前没精力顾及徐州,是因为既要修河,又要平定颍、蕲两部义军。人力、物力皆有不足。
但现在黄河溃堤段已经疏浚合拢,最多一个月时间,天气转暖,黄河就要解冻,徐州正好堵在漕运中转点,若是不能拔掉这颗钉子恢复漕运,那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黄河堤坝不就白修了?”
傅友德看着地图上连成一片的徐州和濠州,提问道:
“鞑子若是重点打击徐州,那咱们是不是也会被针对?”
徐、濠两部红巾军早已分家,但在外人眼里还是一体,元军围剿徐州,濠州自没有幸免的道理。
石山前几日就已传信给虹县邓顺兴、五河孙逊、定远邵荣和怀远吴六斤,元军近期可能会急于打通漕运通道,而调集重兵进犯红旗营控制区。
要求各部严密探查敌情,提前做好防守备战,万一敌军过于强大,确实不可力敌,则以失地存人为原则,允许其部主动收缩防御,等待主力到达后再展开反击。
定远面临东、南两面威胁,邵荣欲要以攻代守,几天前才上报了自己的作战计划,石山不仅同意了其出兵请求,还派骁骑营和骑二营轮流南下巡戒,让邵荣能放心行动。
历史上,芝麻李和郭子兴能躲过眼前这一劫,多半要归功于徐宋政权大闹江南。
红旗营当下面临的形势也一样,跟元军硬拼消耗肯定拼不起,先依托现有城池组织防御,只要扛住了前几波攻势,稳住阵线,等到江南大乱,元军就没精力再跟红旗营继续耗下去了。
但还没发生的事,谁也说不好,石山也不想众将因此而懈怠,点头道:
“这是必然,这一仗不比以往,鞑子大举来犯,目标就是平灭徐、濠红巾军,咱们岂有幸免之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