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120亿(2/2)
检测结果实时呈现在顾常山面前。
“150分钟的模拟运输试验后,水体中平均杂质粒子浓度为26ppb,相比起实验之前22ppb的浓度提升了约18%,小于30%的上限值。
实际模拟验证显示该材料符合需求!”
看到这个结果,顾常山再度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另一部分。
他看到,名单之上总计36家工厂,此刻已经全部完成了征用,且已经开始了生产。
预计一个小时之后,第一批50个单个可以盛放1吨纯水的塑料桶便要生产出来了。
之后,还会有1.5吨、2吨,一直到5吨等各个不同型号的塑料桶生产出来。
当然,这也是实验室之中得出了可用的结论后生产才会继续。
否则的话,现场工作小组会立刻告知工厂方面停止生产,解除征用,赔偿损失支付费用后撤离即可。
一架又一架直升机轰鸣着起飞,降落到了各自工厂厂房之前。等第一批塑料桶生产出来之后,立刻便将它们吊装起来,运向之前便已经确定的,距离森山基地较近,且具备纯水生产资质的另一些工厂。
纯水通常用作科研价值,市场上也具备一定的需求,对应的生产工厂数量也不少。
当然,这些工厂之前所生产的纯水距离中微子望远镜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容器也不符合要求。
此刻再度提高纯度标准,其产能便大大降低了。但没关系,这可以通过多征用工厂,再开足马力,提供足够的人力和电力、后勤支撑即可。
一架又一架直升机降落在提前确定好的工厂之中,灌装随之开始。
高度无尘室中,几乎完全透明的纯水进入到了塑料大桶之中,缓慢、稳定的将其内部空间全部占据,挤出了内部的所有高纯度空气。
封口之后,它被放置到了一个完全按照其体型打造的钢制大桶之中。
塑料大桶虽然纯净,但毕竟强度不足,容易破裂。套上一层钢制大桶提供支撑便没有问题了。
纯水加容器,总重量达到了六吨。
重型直升机呼啸着飞起,拉着这大桶径直向数百公里之外的森山基地飞去。
必须要使用直升机吊装的方式运输,而不能使用大货车。因为道路再平稳也会有颠簸,而这会导致杂质浓度超出限制。
单次最多只能运输五吨纯水。而顾常山知道,中微子望远镜那里需要的纯水质量是五万吨。
算上损耗等,己方需要运输足足六万吨的纯水,以平均一架直升机单次可以运输2吨纯水计算,这便意味着需要3万架次的直升机。
以一架次直升机平均运输成本为40万计算,3万架次,便是总计120亿。
这还没有计算之前征用工厂等一系列费用。
但……
无所谓。
这些付出,值得。
一个又一个有着钢质外壳的塑料大桶放到了森山基地地面大楼之外。
五台货运电梯一刻不停,疯狂穿梭着,将这一个又一个大桶堆放在地下基地中微子望远镜主体旁边,短时间内便堆成了一座小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