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精神意识决定主体性(2/2)
来自于内心的冲动,无法解释,不可抗拒。
她渴望抱住林泽,享受爱抚的同时,小声询问“能不能再讲一遍你在那个雨夜如何找到我,抱我回家的故事”,可林泽的态度显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意义在哪里?”林泽忍不住道。
“我害怕我对你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你可以去寻找自己的价值。”
“寻找……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你就不讨厌我了吗?”她眼巴巴的看着林泽。
“我该上课了。”林泽提起了书包。
他迈开步伐,从北川绫音的身边经过,肩膀擦过她的发丝,脚步声轻缓。
离她远去了。
……
夜晚,安静的学习时间。
林泽认真的执笔书写着,将白天记的七零八碎的潦草笔记整理好。
他并不觉得白天的时候对北川绫音学姐的话有些太过残忍了,很多时候,残忍才是真正的温柔。
如果不让她认清本质,那以后会有更多的麻烦。
林泽能察觉到北川学姐对他的依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不小的苗头,然后到现在急速膨胀,如果再不加以纠正,恐怕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他能理解。
毕竟患上这样的病,患者本身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就像半个身子落入悬崖,那此时有一根草让她抓住,她本能的会握的很紧很紧。
可治疗卓有成效,林泽不得不为未来思考。
他不希望在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间,再添上更复杂的东西,那样会影响他的生活,同时对北川绫音学姐也是一种不公平。
为什么对她不公平呢?
那自然要透过问题去看本质了。
普通的医患关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关键在于他和学姐本就畸形的相处模式。
林泽作为医学生,他从认识学姐开始就到处搜罗资料,查找论文,请教岛津师姐相关的问题,如果只是跟随系统一步步的完成任务,那他才是真的愚蠢。
林泽有模糊的感觉,他接近了病症治疗的本质。
因为人是特别复杂的生物,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依然只是冰山一角,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做出努力,所总结出的东西——为了更科学的解释行为背后隐藏的本质。
1963年,米尔格拉姆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会站在教师的旁边,如果有学生答错了一道题,教师就要施加电击,作为惩罚,并且每一次都要增加电击强度。
学生会痛苦的尖叫、昏厥、乃至假装休克。
可实验者只是一味的让教师增加电击强度,强调命令和必须继续做实验的重要性,深化这个意识,而大多数的教师都会选择服从,只有少数坚决地选择了抗拒命令。
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真实银行抢劫案,两名劫匪劫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将他们囚禁。期间,劫匪对人质时而威胁,时而预计小恩小惠,分享给他们食物,允许短暂的休息,但更多的是极端的暴力。
而人质被解救后,却为劫匪辩护,没有憎恨,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情感依赖,甚至计划结婚。
而斯德哥尔摩病症,已经成为了非常大众化并被人们所知晓的一种特殊疾病概念。
这些东西,看似跟林泽目前所治疗的行为没有关系,但假如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发现了共同点。
人的精神意识决定主体性。
可主体性往往与社会关系、他人干预、自我干扰、潜意识等等冲突,在产生冲突的时候,主体性很容易就会崩塌。
教师的主体性崩塌了,因为他们受到了很多干预,纵然他们不想电击学生。银行职员的主体性崩塌了,因为潜意识告诉她们,必须服从劫匪,外界的关系隐去了,而在被囚禁的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存链。
这些前提只是前提。
林泽所发现的最大的秘密是“权威性”的存在。
权威性会代替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假如有这么一个需要“绝对服从”的命令者,那主体性就会心安理得的藏起来。
北川绫音学姐渴望做出模仿的行为,她乐于沉浸在认知和逻辑崩坏的状况中,但这与她的主体性存在极大的矛盾,她的精神意识在不断的进行对抗,让她的精神状态趋于爆炸的状态,再加上本身的病症折磨。
林泽出现,充当这么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控制她。
于是,她的主体性就被取代了,在进行任何行为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判别为“权威者的命令”,而林泽又是一个医生的角色,她信赖对方。
对抗,就这么消失了。
精神状态就稳定了下来。
这是林泽得出的答案,他在翻阅了无数论文后,发现了人在精神意识上的高度统一性,发现解决病症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抗与矛盾的产生,主体性和病症本身在碰撞。
迈出了一小步,并不值得欣喜。
他现在搞不明白的是到底为什么会患上这样的病症,这是一个很终极的问题。
那么说回到北川绫音学姐身上。
林泽强迫她、冷落她的目的在于,他觉得这样发展下去。
有一天,权威性会彻底取代主体性。
到时候,对于北川绫音而言,他不可或缺,一辈子只能依赖他活下去。
那就麻烦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