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乱世与治世(1/2)
第112章 乱世与治世
均田制和租庸调製,这两个政策並不复杂,详细的说起来,並非难以理解。
已经进行“屯田制”许久的扬州,文人都明白了个透彻,张飞和孙策,都基本听懂个大概。
卢植在內心盘算许久,点头道:“诚如陈小兄弟所说,確实是济猛药,但短则七八十年,长也不会超过百五十年,定然会分崩离析。”
陈群同样点头:“我稍微心算当前丹阳的无主之地,都不够分六七代人的,而若是二十年为一代,六七代人就只有百五十年的时光。”
“而且扬州是被认为地广人稀的州了,若是换到充州司隶等地,恐怕田亩的数量还要再少。”
陈信道:“这点诸位不用照抄,等到玄德公回归再细细的商议,若是真的要用,也要有个合理的范畴內。”
“扬州已经是安定的情况,比如这私產的永业田,就不用一次给二十亩之多,或者接受永业田的,则要承担更多標准的兵役或者役。”
“这点你们根据实际情况,回头自行商议便是,制定政策嘛,最关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现在占城稻还没消息,若是此物能顺利的取回,光是占城稻搭配靠田法再加合理的施肥,其实在种由这块,我个人感觉已经是完全可以了。”
郭嘉思索片刻,眼神一亮:“我倒是有个想法,扬州不用这样搞,不意味著徐州不行。”
“北边的琅琊和东海等地,当年咱们南下之时,所过所见,流民的数量並不少。
“而彭城下邳等地,经过伯符纪灵和曹仁的几番交战,同样现在的状態也不好。”
“趁著曹操对於徐州的掌控力还不大,咱们可以抓紧时间,可以提出暂时性的政策,收拢部分人口去广陵,並让陈元龙送他们南下。”
郭嘉的思路很明显,以临时性的政策招揽徐州的流民,只要是愿意从徐州来扬州的,给你们土地让你们自行耕作。
陈信想了想,好奇道:“不是都说故土难离吗?
鲁肃笑道:“那是针对活得下去的大部分民眾来说,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就只能以生存作为第一要务了。”
大致的聊完上边两条政策,眾人开始对另一个问题感到好奇。
隋末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竟然能在惨烈的程度上,堪比当年秦末?
此间眾人都在史书中,多多少少的了解到当时的惨剧,高祖当年诛暴秦而建大汉,更是被视为天命之人。
既然大家都有兴趣,陈信也想和他们说说,特別是被誉为“网庙十哲”的杨广。
先是简单的介绍下文帝杨坚的功绩,眾人听的津津有味。
虽然上位的手段確实略有不光彩,但后续的一系列作为,绝对是称得上明君的。
陈信的看法也差不多,杨坚终结乱世开大一统,並励精图治二十年,促成“开皇之治”,无论怎么说,那都是有大功劳的。
同时杨坚也有不少的毛病,比如杀功臣,比如老婆的问题没处理好,独孤伽罗功过怎么评,每个人观点不同。但在废杨勇立杨广这件事上,这位是出了大力气的。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杨坚没有杨广这个好儿子的话,以他的功绩,可以在全史中保五爭三,但换太子这件事情太丟分,造成的后遗症太严重,便只能保八爭五了。
卢植的评价很简单,明君英主,其他人的感官也差不太多。
张飞和孙策两人则表示,武功稍微差了点,但都完成了统一大业,似乎也没什么可打仗的地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