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文枢初铸开九道 百釜爭沸煮金豆(1/2)
从学堂出来的额刘禪心情极佳,短短半个时辰之內,一下解决了两个棘手的问题
不仅找到了解决武汉食物短缺的问题,还为自己的学堂找到四个不可替代的老师。
这收穫,不可谓不大。
武汉这片土地,对刘禪而言,意义截然不同。
在父亲刘备的大营中,他虽贵为少主,眾人恭敬有加,但军国要务,终究是父帅与军师一言而决,他更多是学习与旁观,並无真正施展的空间。
而武汉,则是玄德公亲口敕封、完全交予他治理的方寸之地!
这是他刘禪的领地,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践行心中所想的试验田!
正因如此,他倾注了远超寻常的心力,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视作自己的子民,他们的饥寒温饱、生死存亡,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
刘禪不知道他前世死后,晋朝统治下的华夏大地最终会滑向何等深渊,会经歷怎样惨烈的劫难。
但他还活著的时候,是清晰的看到了司马昭和司马炎统治下的世家大族是多么奢靡。
那些堆砌在洛阳高门內的金玉珍饈、锦绣华服……他哪怕是用脚后跟想,也知道那些被世家大族浪费的,都来自哪里。
是无数像今日倒在武汉郊外的流民一样,在泥土里挣扎求生的黔首黎庶!
每一滴膏腴,都浸透著底层百姓的血泪与绝望。
再加上陈群的九品中正治,几乎断绝了底层的上升通道。
此制一出,寒门之路几近断绝。
世上再无像自己父亲、二叔、三叔这样凭胸中热血、一身肝胆,从微末尘埃中崛起的途径了。
刘禪虽然没有详尽的计划,但也从系统笼统的介绍中找到不少灵感。
比如“科举制度”这个后世王朝用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顾名思义,“科”乃科目,“举”乃举荐……
分开科目,举荐专才!
刘禪心思电转,瞬间抓住了关键:世间全才罕有,偏才居多!
以他麾下九曹为例:
户曹、仓曹、金曹:需心思縝密、精於汇算、耐得繁琐、清廉自守——此乃“明算”之才!
贼曹、兵曹:需武艺胆识、明察秋毫;需通晓兵法、善於统帅——此乃“明武”与“明策”之才!
田曹、集曹、漕曹:需懂稼穡、善推广;需通商情、定规章;需精工程、能协调——此乃“明农”、“明商”、“明工”之才,更需“明言”之能!
法曹:需精通律法、心如明镜、刚直不阿——此乃纯粹的“明法”之才!
思路豁然开朗!
何不將天下人才,如同编户齐民分为“將户”、“军户”、“农户”一般,
也按其稟赋专长,划分为“经才”、“算才”、“法才”、“策才”、“武才”……
朝廷再设对应科目的学院,专精培养!
届时,將“举荐”之权收归学院,令学成之“专才”按其所长分派职司!
只要牢牢掌控学院招生的渠道,確保寒门、世家、平民按比例入学,
何惧朝堂被世家门阀把持?!
这念头如同野火,在刘禪胸中熊熊燃烧。
虽然这构想还很粗糙,漏洞百出——分科取士必然触动荆襄、益州乃至未来父亲和相父需要倚重的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他们岂会坐视“举荐”之权旁落?反扑与抵制,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