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1853年的情况(2/2)
此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反俄标语,比如俄罗斯去死,杀死尼古拉。而当伊朗军队在前线获得胜利时,民众全部欢呼。多年的仇恨如今终于报了。
而民众感受到的另一个变化则是,城镇中的医生变多了;有学问的人也可以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这样的变化的确可以称得上新朝雅政。
伊朗的生育率很高,但人口死亡率也很高。这一加一减下来,人口增长微乎其微。
纳赛尔丁继位后,政府就开始拨款建设医院。同时将以前的医学书籍大量印刷,并且在大学开设医学院,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这些举措到了现在,已经开始出现效果。
德黑兰增加了三所公立医院,政府出钱建设医疗机构,减轻民众的压力。阿维森纳、肯迪、宰赫拉威等人的医学著作成为医生的必读书,这些都是新月教和伊朗重要的医学家。
从上到下,伊朗的种种改变不像奥斯曼那样急切的向西方学习照搬原件。而是和什叶派信仰进行融合,通过解释古兰经和宣传往日辉煌让民众接受。这让阻力小了很多,同时也没有造成上层政府和底层民众对撕裂。民众依旧对恢复黄金帝国时代抱有期望,并且为之努力。
宗教会议有条不紊的运转,作为法赫塔,米尔扎采用一切方法为政府政策进行解读。最重要的就是说这么做都是要恢复黄金时代,同时和各个什叶派教士和传教团进行联络,扩大什叶派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的纳杰夫是最先和伊朗进行联系的,巴格达以南都是什叶派教徒,他们和伊朗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相比于奥斯曼,他们还是更愿意在伊朗生活。
既然教士听话,沙阿也不介意给他们一点援助。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信徒在沙阿的资助下纷纷南下,来到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塞浦路斯。他们会在新的地方进行生活,同时作为伊朗的触手在奥斯曼这片广袤的中东地区进行活动。
在中东之外,什叶派还成立了两个教团负责在中亚和东南亚传教。中亚地区的教徒变化的很快,因为俄国的威胁让他们不得不转换信仰。尽管还有些人不愿意改变,但哈萨克的悲剧想来他们也不愿意看。
另一个方向是东南亚,不过只有苏门答腊这一个地方。亚齐苏丹国派王子前来请求伊朗支援,伊朗要求对方全部改信什叶派。
体量摆在这里,对方也不得不答应,和伊朗签订条约。伊朗货物只需要交5%的关税就行,同时允许传教团传教并建设清真寺。
亚齐只不过是一个50万人的小国,很快就被伊朗货物充满了。苏丹也得到了对方的一些帮助,包括一些武器和弹药。在南部的荷兰控制区,什叶派教团也活跃其中。这里的热带雨林很多,人口密度也不大,荷兰只在巨港等主要城镇有控制力。其他地方只能交给地头蛇。
教团和商人就开始深入这座岛屿,一方面教团大量购入土地进行开垦,另一方面商人和当地民众进行贸易,提升他们对伊朗的好感度,在未来这个可是会帮大忙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