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巴黎和谈(下)(2/2)
3,重申1841年在伦敦签订的海峡公约,规定和平时期,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均不准外国战舰通过
4,重新保证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确保的多瑙河得以国际开放,自由航行的权利
5,俄国放弃对黑海西北面的摩尔达维亚及瓦拉几亚两地的控制权,并把南比萨拉比亚割让予摩尔达维亚。名义上,奥斯曼为两地的宗主国,但实际当地已取得自治权。
6,奥斯曼苏丹同意推行改革以加强自身国力;同时承诺平等看待国内基督徒。
7,俄国同意南高加索地区归伊朗,并且承认切尔克西亚和高加索伊玛目国独立。
巴黎城内各处都在宣布和平条约签署的消息,报社连续不断地把这条新闻传向世界各地。下午两点钟,巴黎荣军院的加农炮发出一阵巨响,宣告战争结束。欢呼的人群聚集在街头,餐馆和咖啡馆的生意异常红火,晚上巴黎的天空被焰火映红。
第二天战神广场上举行了阅兵仪式,法军军队接受了法国皇帝、高级军官和外国使节的检阅,成千上万巴黎市民沿途围观。人们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响彻整个战神广场,胜过一千门加农炮的响声。当初拿破仑三世决定让法国参战,期待的是获得荣耀与喝彩,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
和平的消息在第二天传到了克里米亚——电报从巴黎接力传到瓦尔纳,然后再传到克里米亚。克里米亚联军的大炮发出了最后的轰响,纪念战争的结束。
在法国大使馆举办的舞会上,苏丹佩戴了由法国大使图弗内尔颁发给他的荣誉军团勋章。在受致军礼后,他和外国使节们进行了交谈,漫步在舞者之间。当军乐队奏响奥斯曼的进行曲时,这些舞者还踩着鼓点即兴表演了一番。
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不久的那一段时间里,前往君士坦丁堡的外国人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多,其中有大批的外交官、金融家、军事顾问和军人、工程师、旅客、商人、传教士和教士,这些人均对奥斯曼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影响了至少五十年的欧亚格局,他强化了俄罗斯长期以来对欧洲的反感。西方国家选择和奥斯曼站在一起,让俄罗斯人觉得受到了背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欧洲国家联盟与新月教共同作战,打击另一个基督教国家。
但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俄国内部的情况。战争的失败让军队信誉扫地,突出了对国防进行现代化改革的迫切性,这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包括建设铁路、工业化、健全的金融系统等等。
这场灾难暴露了俄罗斯各个机构存在的问题,不光是军事指挥上的腐败无能、海陆军技术上的落后、因道路不佳和缺乏铁路导致的长期存在的补给困难,还包括军队主要组成分子农奴的恶劣生存条件和教育匮乏、农奴经济无法支持一场对手是工业化国家的战争,以及世袭制本身的失败。
许多俄罗斯人心目中长期以来的国家形象——世界上最大、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忽然粉碎了,俄罗斯的落后暴露无遗。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听到呼吁改革的声音,每件事均遭到质疑。批评者将矛头集中在尼古拉一世身上,是他傲慢执拗的政策导致了这场灾难和无数生命的消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