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河中(一)(2/2)
不过,这场伊朗版的改稻为桑效果不怎么好。撒马尔罕附近出现了小规模的抗议和袭击,因为当地种植的大多是粮食,而这种耗水量极大的作物势必会挤压粮食的种植空间。这引起了农民的反对。
沙阿对河中的统治策略是在不破坏当地社会经济的情况下进行改造,一旦当地出现大的变动,会对伊朗本就脆弱的统治造成严重影响。而河中几百万的人口也随着移民政策向美索不达米亚运输,他们将作为新人在新的土地上生活。
此时伊朗在河中拥有军队2.3万人,这个数字是俄国的三倍。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本希瓦和布哈拉下的部落士兵,叶海亚将他们打散分入各个军队,防止他们勾结起来。而从伊朗本土运送的武器弹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送来,这也是叶海亚为什么要修建铁路的原因。
“总督息怒,从马什哈德到撒马尔罕,这一路上需要越过不少地方,而且大都是荒凉炎热的沙漠。要想在这个地方修铁路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考察,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准备,沿途修建补给站和水塔,还要种上防沙林。这造价可不便宜。”
一旁的民政长官向总督说明困难,但叶海亚马上反驳:“但这些不是不修的理由,如果这个时候我国不能快速推进,等俄国反应过来就会有吞并的风险。
而且,河中地区的经济效益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都是交通枢纽,古代开始就是重要的商贸城市。只要我们能肃清匪患,再和东方的清国签订贸易协议,这块土地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效益。”
叶海亚回答的有理有据,他知道中亚的这些部落就是靠着来往商旅发财,而如今商路快要断绝,只要伊朗肯投入,这条路线一定能焕发昔日的光彩。修建铁路的费也能轻松筹集。
现在,距离他们和清国接壤只剩下浩罕。当然,必要的时候还得打一下俄国,根据情报,俄国人最近在清国的西北地区活跃。
早在17世纪初,俄国便开始觊觎清国的西北地区,屡屡在“考察”、“探险”的名义下进行非法入侵活动,并策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叛国投俄。进入18世纪,他们在中亚地区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同时,也一直蓄谋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1831年,俄国西伯利亚和亚洲问题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把俄国的边界推进到斋桑湖附近。自此以后,俄国就不断地将其边界向东、向南推进。
此时俄国已经获得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在远东终于获得了不冻港。而接下来就是西北地区,他们不会放过每一个扩张领土的机会。
不管是为清国,还是为伊朗,绝不能让俄国继续占领对方领土。必要的时候再来一次战争也是要的,总督决定在布哈拉附近集结一支“探险队”,考察锡尔河附近的地理。特别是克勒孜奥尔达附近,这地方易守难攻,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打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