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劳工(2/2)
伊朗则趁机发力,在什叶派的清真寺前,只要参加礼拜,每个星期都可以获得一定量的面粉和土豆。而伊朗招募劳工的消息每次也是奥斯曼人重要信息来源,如果能选上,至少一年就不用愁了。
被招募的奥斯曼劳工主要被分配到伊朗的农业区、矿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在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劳工们参与种植和渔业;在南部,他们则被派往油田和铁路建设工地。在非洲,他们成为开垦土地的农民和开拓边界的炮灰。
不过他们的工作条件仍然艰苦。许多劳工居住在简陋的工棚中,工作时间长,工资也相对较低。然而,与奥斯曼帝国的贫困生活相比,这些劳工仍然觉得自己的处境有所改善。
而在看到伊朗的生活条件后,不少奥斯曼人有了定居的想法,并且会将家人一起接过来。但要想融入社会,学习波斯语是必不可少的。在安卡拉等地,已经有不少教授波斯语的学校。除了语言,劳工们还需要适应伊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此什叶派清真寺的数量也在增加。
对于来自奥斯曼帝国的什叶派劳工来说,清真寺是他们保持宗教认同和文化联系的重要场所。通过参与宗教活动,他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支持网络。
在伊朗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区,逐渐形成了奥斯曼劳工的聚居区。这些社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住房条件简陋,但为劳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1859年前往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有7259人,但到了1861年就增加到35698人。这还不算有两万人在巴格达定居的。
伊朗的招募策略导致奥斯曼帝国大量底层劳动力外流,这种劳动力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困境,尤其是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一些地方官员和地主抱怨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和税收减少。但实际上,奥斯曼的农业已经多年停滞不前,农民都不种地,改流亡了,毕竟种地还饿死,这不是等死?
一年下来,在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回来后会大力宣传伊朗的好处。到处都有的工作机会,比奥斯曼还高的薪资,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都是让奥斯曼人向往的生活。
劳工们的宣传也加剧了底层民众对奥斯曼现状的不满。他们意识到,留在奥斯曼帝国可能意味着继续忍受贫困和不公,而前往伊朗则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外流,奥斯曼帝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衰落。许多农田被荒废,手工作坊关闭,导致经济困境更加严重。地方官员和地主对劳动力短缺问题感到愤怒,他们抱怨农业生产下降和税收减少。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底层民众的外流是对长期剥削和不公的自然反应。
劳工外流加剧了奥斯曼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一些逊尼派社区对什叶派劳工的外流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背叛。但这样做让前往伊朗的逊尼派信徒被迫改信什叶派,反正奥斯曼都不愿意救济,不如去伊朗讨口吃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