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凯末尔在德黑兰(一)(2/2)
日落时分,凯末尔在茶歇区偶遇几个波兰口音的军官。他们军服上绣着奇怪的徽章:波斯狮与波兰鹰交织的图案。其中一人醉醺醺地举杯:“为了华沙和德黑兰的友谊!“酒杯碰撞时,凯末尔分明看到他们腰间别着埃里温兵工厂特制的马刀——刀鞘上同时刻着肖邦的诗句和《古兰经》经文。
当宵禁的钟声响起时,凯末尔最后瞥见了震撼的一幕:一队亚述基督徒卫兵正在关闭巴扎大门,他们胸前的铜质十字架与波斯军徽碰撞作响。而门廊阴影里,几个俄国流亡者正用西里尔字母记录着市价——他们的小本子上,军事术语与经济数据密密麻麻交织成网。
回到旅馆房间,凯末尔在日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座城市的心脏不在皇宫,而在大巴扎。“墨迹未干时,窗外又传来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夜班列车正将巴扎的货物运往边境,车厢里或许就藏着改变奥斯曼命运的秘密。
凯末尔坐在旅馆窗边,望着远处德黑兰火车站升起的蒸汽。夜风带着煤炭燃烧的气味和远处兵工厂的金属敲击声,让这座城市的脉搏显得格外清晰。他翻开日记本,笔尖在纸上停顿片刻,随后继续写道:
“德黑兰不像君士坦丁堡那样被传统束缚,它既保留着波斯的古老灵魂,又毫不犹豫地拥抱现代的力量。这里的军队、工厂、铁路——甚至巴扎里的商人——都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而操纵这台机器的,是那位坐在古列斯坦宫的沙阿。”
凯末尔的眉头微微皱起。伊朗的触角已经伸向奥斯曼的腹地,而帝国的高层却仍在为宫廷斗争和内政腐败焦头烂额。他想起白天在巴扎里看到的那些德国工程师、波兰军官、亚美尼亚军火商——德黑兰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欧洲的技术、人才和野心家,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将不同民族、信仰和技术熔铸在一起,锻造出一个全新的帝国。而君士坦丁堡却仍在沉睡。
“德黑兰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奥斯曼的衰落不是命运,而是选择。我们拒绝改变,而波斯人拥抱它。
如果奥斯曼还想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做出抉择——要么像波斯一样彻底改革,要么像曾经的罗马帝国一样,在保守中死去。”
他合上日记,望向窗外的德黑兰夜景。
这座城市,或许正孕育着未来中东的格局。而他,必须考虑奥斯曼帝国该何去何从。
次日的早餐时,旅馆老板热情地推荐今日行程:“您该去看看新落成的理工学院,今天是开放日。”他递来的传单上印着古怪的组合:校徽融合了波斯传统星盘和蒸汽机齿轮图案,校训则用波斯文书写:“传统与革新”。
“感谢您的推荐,我会去看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