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新的潜在冲突(2/2)
在文莱,他和自己的叔父聊了很多。并且搜集了当地的地理信息;在西贡,当地繁华的港口让他目不转睛,洞萨里湖的景色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他还去了香港、那霸、鹿儿岛三地,东亚地区的情况基本在他笔记本里成型。此外还有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的情况,笔记都记了好几本,东方果然是人文资源丰富。
接下来就是他的最后一站:马六甲,在新加坡没有崛起前,这里就是重要的中转站。同时也是什叶派占比较多的地方。伊朗和亚美尼亚商人在这里设立商站,大量收购当地的特产,当然也包括锡。
锡可谓是马来亚地区的经济生命线,在马六甲地区的出口中,超过一半都是来自霹雳拉律地区的锡矿。而产量占全球锡市场的40%。
而大量的劳工涌入也造成了帮派问题,海山和义兴两派均拥有武装,征税、招募矿工,甚至发行货币,实际控制地方经济。
1861年,两派爆发了一次流血冲突。海山派占据上风,开始控制全部地区。但对方不死心,从暹罗找到雇佣兵,开始长期对峙。
“殿下,您可要想想办法,如今他们在拉律争的你死我活,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啊!”一个商人向穆罕默德请求。
穆罕默德合上笔记本,鎏金的钢笔在羊皮纸上留下最后一滴墨水。窗外马六甲海峡的夕阳将波斯商馆的琉璃窗映得通红,远处港口的锡锭正在装船,准备运往布什尔港。
“你说得对,哈吉。”他转向那位额头沁汗的商人,“但伊朗的手不能直接伸进霹雳的泥潭。我想父亲也不会同意的。”侍从适时呈上一盏玫瑰露,冰镇的铜杯外凝结着水珠。
商人急得攥紧了长袍:“可我们的商队上周在槟城被劫了!义兴的人扣了三船锡锭,说是要征‘过路税’!您说说,这叫什么?”
穆罕默德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但让他奇怪的是,英国人竟然没有插手,是不是再等什么机会。
父亲每次都要给兄弟们教导一句话:英国人不可信、美国人不可信、在欧洲和美洲的犹太人更不可信!
他走向挂在墙上的南洋地图,“海山控制着北部的锡矿运输通道,而义兴派掌握着南部的劳工来源。与其让他们两败俱伤,不如……”
穆罕默德想了一下,询问。
“你知道获得矿场得需要多少钱?”
这位商人马上说:“那可多了去了,光是拉律的矿场至少有二十四处,而且大小不一。最小的恐怕也得几十万里亚尔。而且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当地的势力就是一个难题。”
穆罕默德手中写着信,折好递给旁边的人,让他尽快送出。
“知道了,你先离开吧!放心,这里很快就不一样了。”
商人见这样的情况,只好离开,希望真的能能有所改善。
“泽特,你说我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情况?”穆罕默德询问身边的侍从。
“也许,这是安拉为您设下的考验!”
穆罕默德轻笑了一下,“我也不是伊斯玛仪,没那么大的本事开疆拓土。这应该让二哥来做,他最感兴趣了。”
穆罕默德一直不想这么做,他才十岁,还没到能拿得动武器的年龄。如今却要为了国家不得不动用他那不成熟的脑袋瓜,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那个强力外援引进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