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立宪(2/2)
作为制约内阁的机构,沙阿还设置了枢密院等机关。此外,还有重臣会议、御前会议等众多议事机关。王族和政府之间的权限划清,双方互不干涉,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沙阿的私人秘书负责处理。
《伊朗宪章》签署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伊朗大地,德黑兰街头挤满了欢呼的民众,他们挥舞着象征什叶派的绿色旗帜,将宪章文本抄写在墙壁上、传单上,奔走相告这一“终结专制、开启民智”的时刻。
然而,欢呼的浪潮尚未褪去,改革落地的现实阻力便已浮现。1月中旬,下议院选举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各省选举委员会刚成立便陷入争议。
在伊斯法罕,当地贵族以“纳税标准过低”为由,要求将选民资格中的不动产门槛从2000里亚尔提升至5000里亚尔,声称“低资产者缺乏政治判断力,易被煽动”。这一提议遭到商人阶层强烈反对,德黑兰商会联合12省商户罢市三日,商铺门上悬挂着“宪章即契约,不可违逆”的标语,迫使选举委员会维持原标准。
与此同时各个政党开始活跃,进步党、复兴党、自由党、辉格党四个较大的政党准备在三月的选举中夺得最多的席位。各个报纸都在刊登最新消息,是一点也不放过啊。
宗教界对宪章的态度则更为复杂。什叶派高级阿亚图拉们认可国教地位的规定,但对宗教法院的权限划分心存疑虑。数位宗教学者联名上书沙阿,要求扩大宗教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权,认为婚姻、继承事务与宗教教义紧密相连,不应受世俗权力干涉。
与之相对,少数派宗教领袖却对保留席位感到满意。亚美尼亚教会大主教亲赴皇宫致谢,承诺动员信徒支持新政权;犹太教拉比则开始筹备选民登记,希望选出能真正代表犹太社群利益的议员。
而在议会选举之前,内阁改组成为了第一大事。穆沙拉夫奉命改组政府,大部分部门保持不变,财政大臣沙赫里亚里兼任第一副首相。
新增的部门则由原本部门的部分人员补充,最重要的就是部门次官,工商次官萨迪格直接被任命为建设大臣。殖民大臣原先是海军次官、水利大臣是农林次官、卫生大臣则是原德黑兰中心医院的院长、宗教事务大臣,自然是纳赛尔丁亲自提名的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也就是当初在大不里士法庭上畅所欲言的那位。
这份宪章通过参考十几个国家的法律总结而来,尽管民间也有许多宪法草案,但在纳赛尔丁看来,许多草案“错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自由过激论者的著述视为金科玉律,企图颠覆国家的统治秩序。”
而法治建设并不是单单颁布一套参考自列强的法律就能完成。另一方面,伊朗国内的一部分保守派也希望建立绝对君主制体制,而这样的想法却偏离了立定宪法的意义。
因此,找到一部适合现状的宪法。这需要以沙阿为中心团结全国国民,并赋予议会一定的权力,并能够平衡各方的力量。这才是宪章诞生的根本条件。纳赛尔丁也是希望这份宪章能够稳定住国内,至于其他的,走一步看一步吧还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