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134:恶人先告状(1/2)
第135章 134:恶人先告状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星期一。
北影厂厂长办公室的电话急促响起。
韩三坪刚端起茶杯,闻声皱了皱眉,心里不知为何忽然有一丝不妙的感觉。
电话是韩三坪魔都朋友打来的,对方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和提醒:“三坪,魔都今天的《文汇报》、《劳动报》,等几家主要的报纸,在头版或者二版,有重磅文章,矛头直接对着你们的电视电影业务!”
韩三坪感觉到心里一紧。
对手的反击来了。
韩三坪:“老楚,我这里还没有得到消息,你帮忙念念报纸上是怎么报道的。”
“好。”
电话那头:“《文汇报》的标题是,电视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是救市良方还是饮鸩止渴?”
文章开篇先是以一种看似客观的口吻,简述了近期电视电影如何通过电视台播出,如何受到部分观众欢迎,甚至承认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荧屏”。
但笔锋随即一转,开始大篇幅论述其“负面影响”——
韩三坪听着电话那头的转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以低成本、短周期、高密度为特征的‘电视电影’模式,正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电影放映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三月份以来,华东、华南、华北等多个主要城市影院的上座率出现了明显下滑,尤其是那些依赖国产片和复映片支撑的中小型影院,经营状况急剧恶化,部分甚至已濒临倒闭边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冲击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
当观众只需待在家中,打开电视,就能免费或支付极低代价观看到内容相似、甚至更具时效性的‘电影’时,他们还有什么动力钱买票、奔波前往电影院?这无疑是对本就脆弱的电影消费习惯的致命一击。”
“有观点认为,电视电影盘活了电影厂的闲置资源,解决了部分电影厂职工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这固然是事实。
但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中国电影的根基究竟是什么?是少数电影厂的生产环节,还是遍布全国、连接亿万观众的发行和放映网络?
为了挽救生产环节的少数职工,就要以牺牲整个发行放映体系成千上万职工的生计为代价,这难道不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短视行为?难道不是对中国电影工业生态的严重破坏?”
电话那头顿了顿,缓了口气,继续念道:“这股风潮源自何处,业内心知肚明。某些单位凭借特殊资源和政策便利,绕过既有的、成熟的发行体系,另起炉灶,看似创新突破,实则是在破坏行业规则,制造新的垄断。
这种‘窝里横’的做法,不仅无助于中国电影整体实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引发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受损的是整个中国电影事业!”
文章旁征博引,数据翔实,逻辑层层递进,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
通篇未直接点明“北影厂”或“王盛”的名字,但“某些单位”、“特殊资源”、“另起炉灶”等措辞,指向性再明显不过。
电话那头的老楚,还说了下其他报纸报道的方向——
内容大同小异,角度略有侧重,有的着重渲染影院职工的“下岗”困境,有的则“忧心忡忡”地探讨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是否被“带偏”,核心论调高度一致:电视电影是破坏者,电影厂联盟是罪魁祸首。
韩三坪脸一黑,挂断了电话。
“他妈的!”
韩三坪忍不住爆了粗口,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直冲顶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恶人先告状!”
他抓起电话,打给了王盛,声音因愤怒而有些沙哑:“盛子!立刻来我办公室!”
……
稍倾。
“来势汹汹,准备得很充分。”
坐在韩三坪对面的王盛,听完韩三坪的讲述,王盛总结道
“何止充分!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舆论围剿!”
韩三坪:“你看看这调门!‘破坏中国电影根基’!‘牺牲放映体系’!好大一顶帽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