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160章 158:妙啊!

第160章 158:妙啊!(1/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都元婴了,你说我没穿越? 人在洪荒,铭天刻道! 这NPC不削能玩? 末日序列车队:我能升级物资 这位明星过分热情! 民俗从丧葬一条龙开始 天下长宁 唯我独法:奇幻系日常 道起五脏观:我在九十年代当天师 剑碎星辰

第160章 158:妙啊!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第二周,在《30天》引发的观影热潮与行业震动中缓缓流逝。

首周末三天斩获550万票房的惊天数字,如同在平静多年的国产电影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

尽管进入了工作日,但凭借前期积累的口碑和持续不断的媒体热度,上映《30天》的九大城市影院,上座率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

各大影院经理们眼见观众热情未减,加之来自市级公司乃至北影厂联盟方面的隐隐压力,也不敢在票房统计上做得过于明目张胆,每日上报的票房收入都维持在一百万出头,数据平稳得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五。

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史册的日子。

经过严谨(至少表面上是)的统计核算,《30天》首周(12月5日至11日,共七天)票房数据正式对外公布:

1001万元!

“破千”这个门槛,在九十年代末的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一部完全依靠市场分账模式、仅在九个城市上映的国产喜剧片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全国首部分账制商业片首周票房破千万!”

“《30天》开创国产电影市场新纪元!”

“王盛模式初显威力,九城票房引爆全国期待!”

类似的标题瞬间占据了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30天》上映城市报纸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就连《人民x报》也在文化版块发表了一篇短评,肯定了《30天》在探索电影市场化道路上的积极意义,强调“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理应获得市场的丰厚回报”。

这股颂扬的声浪,如同战鼓,敲打在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上。

北影厂联盟内部欢欣鼓舞,韩三坪看着报告,对着办公室里的王盛和张和平等人难得地开怀大笑:“好啊!一千零一万!这是个吉兆!开门红!我看谁还敢说我们这条路走不通!”

然而,盛赞之下,必然伴随着质疑与反扑。

就在首周票房破千万消息传出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三日,以魔都几家具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市报、晚报为首的南方媒体阵营,迅速组织起了一场舆论反击。

《沪上文化报》刊登了题为《‘奇迹’票房下的冷思考:地方保护与舆论造势能撑起真正市场吗?》的评论文章。

文章承认《30天》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但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其票房成绩的“水分”:“纵观其上映九城,无不是与北影厂联盟关系密切或存在特殊利益诉求的地区。

这种依靠非市场因素构筑的‘票房堡垒’,其成绩含金量究竟几何?这种人为制造的‘热点’,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是促进还是阻碍?”

《南方都市评论》则更加不客气,直接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千万票房从何而来?——剖析〈30天〉票房统计的模糊地带》。

文章引述“业内匿名人士”的分析,详细列举了地方影院和市级公司在票房统计中可能存在的“操作空间”,从“锁场”、“关系票”到“统计口径不一”,暗示这千万票房很可能是“宣传需要”的产物,并质问:“如果真有如此高的市场需求,为何不敢全面铺开,接受全国市场的真正检验?反而要搞‘九城限定’,制造稀缺假象?”

还有一些评论员文章,则将矛头指向了“分账制”本身,认为这种“模仿西方”的发行模式过于激进,挤压了放映方的利润空间,不利于电影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甚至扣上了“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行业团结”的大帽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五代风华 港综:我能刷忠诚度,最大方大佬 喧嚣未及之处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我速通了仙子们的游戏! 灵笼:十二符咒?我什么都不缺了 还写什么歌,快进到不要笑挑战 重生08,邪修创业 我在北美发癫,癫佬们都当真了 人在箱庭,是纯血龙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