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203:官方定调(2/2)
他们中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中年人,有满怀好奇与探究欲的年轻人,也有被舆论吸引而来的各界人士。
银幕上,葛尤饰演的陈建国,带着他那本《英汉大词典》和手绘的k线图,将他那充满辛酸与坚韧的奋斗故事,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影院里,啜泣声、叹息声、以及看到希望时会心的低语声,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放映厅里同步上演。
陈建国的命运,仿佛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无数颗感同身受的心。
公映后的几天,票房数据如同滚雪球般攀升,迅速突破了“九地”市场的范畴,向着更高的纪录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的讨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争论影片是否“真实”或“毒药”,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探讨下岗再就业的途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个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等更为具体和建设性的话题。
就在这舆论热度达到新一轮高峰时,官方的“定调”如约而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一。
《人民x报》在第二版要闻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当幸福来敲门〉:一部展现时代精神与个体奋斗的现实主义力作》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开篇肯定了影片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反响,称其“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塑造了陈建国这样一个在改革阵痛中不屈不挠、奋力前行的普通工人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接着,文章着重阐述了影片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影片没有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身处其中的普通人,真实反映了他们在逆境中的迷茫、痛苦与挣扎。
更为可贵的是,影片着力挖掘和颂扬了主人公身上那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焕发生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对于影片引发的关于“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讨论,文章也给予了回应:“我们倡导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的个人奋斗,是个体能动性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机结合。
《当幸福来敲门》中陈建国的经历,启示我们既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也要不断完善社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健全保障体系,为每一个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希望的环境。”
文章最后总结道:“《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胜利。它说明,真正优秀的作品,必然根植于火热的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部影片对于激励人们直面挑战、坚定信心,对于营造关注民生、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篇评论员文章,立场鲜明,措辞严谨,既有肯定也有引导,迅速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广播、电视新闻中也进行了摘播。
它的出现,如同为持续了半个多月的舆论争辩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为《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定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基调。
尽管私下里,关于影片艺术处理、价值导向细节的讨论仍会存在,但在公开层面,那种尖锐的“精神毒药”论调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
取而代之的,是对影片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艺术成就更为主流化的解读与推广。
《当幸福来敲门》全国公映的浪潮,在官媒定调的加持下,声势愈发浩大。
陈建国和他的那本《英汉大词典》,已然超越了银幕,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持续叩击着无数人的心门,引发着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远回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