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204:新的时代来了(2/2)
它不再是完全独立的法人,但在创作规划、项目开发、人才使用、制片管理乃至部分收益分配上,应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成为集团内部一个强大的、品牌鲜明的‘制片中心’。”
这个提议,显然与中影公司方面“完全融合”的思路产生了直接冲突。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完全融合”的一方强调统一指挥、减少内耗的重要性;支持“保留相对独立性”的一方,则主要以韩三坪为代表,强调品牌价值、创作规律和已形成的市场机制。
争论的焦点,还包括儿影厂的去向。
眼看北影厂力争独立地位,儿影厂厂长也鼓起勇气,陈述了儿童电影的特殊性和保留专门制片力量的必要性。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
总局领导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在休会间隙的私下沟通和后续的会议中,韩三坪展现了出色的谈判技巧和战略眼光。
他不再固守北影厂的“完全独立”,而是强调“相对独立性”和“集团内优势互补”。
他主动提出,北影厂可以将其强大的发行网络和部分管理职能交由集团统一整合,以支持集团的整体发行和管控能力。
同时,他也暗示,北影厂目前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势头,对于新集团的资产质量、现金流和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他还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案:既然要保留北影厂的制片品牌和活力,何不借此机会,进一步整合资源?
他建议,将同样具有特色但发展面临瓶颈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北影厂体系。
“儿影厂拥有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传统和专门的创作人才,”韩三坪阐述道:“但其制作力量、市场能力和资金支持相对薄弱。
如果儿影厂能以某种形式并入北影厂,成为北影厂旗下的一个‘儿童电影制作中心’或类似部门,不仅可以借助北影厂的平台、资源和市场经验获得新生,更好地履行拍摄儿童电影的社会责任,也能丰富北影厂的产品线,实现优势互补。
这对于儿影厂、对于北影厂、对于未来集团,对于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这个“北影厂保留相对独立地位并合并儿影厂”的方案,经过多方斡旋和反复论证,最终获得了总局领导的首肯。
它既照顾到了北影厂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创作诉求,避免了强势品牌在整合中被弱化,又通过合并儿影厂实现了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体现了改革的力度。
同时,北影厂在发行等关键环节上对集团的支持承诺,也安抚了中影公司方面对于集团控制力的担忧。
十二月底,最终方案基本敲定:
以中影公司为核心,整合北影厂、儿影厂等京城地区主要国有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资源,组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其中,北影厂将作为中影集团下属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制片基地,得以保留,保持其品牌和主要创作制片体系,在集团统一战略规划下,享有较大的项目开发和经营管理自主权。
同时,儿影长成建制并入北影厂,作为北影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儿童电影的创作生产。
……
消息传回北影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老职工为北影厂品牌得以保留而欣慰,也有年轻人为即将融入更大的平台而兴奋,更有人对合并儿影厂以及未来在集团内的具体运作感到一丝迷茫。
韩三坪在厂务会议上通报了这一决定,他的表情平静中带着一丝疲惫,更带着一种新的决心。
“同志们,北影厂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他对着台下众多熟悉的面孔说道:“我们争取到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结果,保住了‘北影厂’这块牌子,保住了我们这几年辛苦建立起来的机制和队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并入中影集团,对我们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我们将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参与竞争。我们能否继续保持领先?能否拿出更多像《30天》、《当幸福来敲门》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能否真正消化好儿影厂的资源,不负儿童电影的重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付出比过去更多的努力。”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北影厂的未来,不在别人的安排里,而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从今天起,我们要思考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北影厂的发展,而是如何在集团的整体战略中,定位好我们自己,发挥出我们最大的价值,让‘北影厂’这三个字,在中影集团的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会议室内寂静无声,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既是对过去几年中兴的告别,也是对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征程的宣誓。
大势之下如蝼蚁。
坐在后排位置上的王盛,默默拍着手。
不过,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