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那个剧本,叫《情书》(1/2)
《四月的鱼》……
那是他第一次鼓起勇气,將自己的作品公之於眾。
结果大部分观眾都中途离场,留下的几个人也只是礼貌性地鼓了鼓掌,私下里却评价说“完全看不懂,催眠效果倒是不错”。
那是他在公开场合遭受的第一次,也是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藤原星海没有停顿,继续说道。
“还有,你半年前投给pff电影节,连初审都没通过的那部,用一台二手录音机和几张黑白照片製作的幻灯片作品——《声音的信笺》。”
岩井俊二的呼吸开始急促,他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他当时甚至凑不够买胶片的钱,试图用纯粹的声音来构建一部电影。
结果,评委会给出的回覆只有一行冰冷的列印字:“作品形式不符,不予参评。”
这件事,是他心中一个不愿再提起的伤疤。
“最后……”藤原星海看著他,缓缓说出了最后一个名字。
“那部你四处投稿,却被每一家电影公司都退回来的剧本。他们说它节奏太慢,故事太离奇,毫无商业价值。
那个剧本,叫《情书》。”
“轰——”
这最后一个名字,如同一道惊雷,彻底击溃了岩井俊二的心理防线。
《情书》!
他倾注了最多心血,自认为最完美的构思。
为了这个剧本,他低声下气地拜访过每一家他知道的电影公司,结果换来的只有一封封退稿信,以及字里行间藏不住的轻蔑嘲讽。
“年轻人,拍电影不是写散文。”
“这种节奏,观眾在开场十分钟內就会全部走光。”
“一个莫名其妙的误会?毫无戏剧衝突!我们不需要这种东西!”
这些被他视为珍宝的作品和构思,在整个行业眼中,就是一堆不值一提的垃圾。
而现在,眼前这个陌生的青年,不仅將它们的名字一一道来,还將它们视若珍宝。
这时,岩井俊二才猛地想起一个问题,他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东京就这么大,不是吗?”
他不答反问,然后才慢悠悠地说道:
“多摩美术大学的学园祭,我碰巧去看过。你的那部《四月的鱼》,很有趣,虽然大部分人都睡著了。”
他的语气里,带著一丝调侃,却没有任何轻蔑。
“至於剧本……”藤原星海顿了顿,似乎在回忆。
“我认识一个在东宝公司实习的朋友,他的工作就是处理那些被退回的废稿。”
“他说,他在几千份垃圾里,发现了一个很独特的剧本,是一封写得很有意思的『情书』。”
“我当时只是觉得好奇,就让他把名字告诉了我。”
藤原星海摊了摊手,说得云淡风轻。
他的解释,简单,却又无懈可击。
碰巧看过学园祭,有一个在电影公司实习的朋友……这些都是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偽的理由。
但对岩井俊二来说,这些理由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藤原星海的语气。
他用“有趣”来形容那部被所有人视为催眠素材的短片。
他用“很有意思”来评价那部被所有製片人嗤之以鼻的剧本。
在这个世界上,终於有第一个人,没有用“商业价值”、“节奏”、“衝突”这些行业潜规则来审判他的作品。
而是用最纯粹的有趣二字,肯定了他所有不被理解的坚持。
岩井俊二不再怀疑。
他只感到一股暖流,从胸口涌起,瞬间衝散了多日来积攒的阴霾和自我否定。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能看懂他。
在他自己都快要放弃的时候,真的有人,从那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把他最珍视的宝物,一件件地,重新拾了起来。
“谢谢你。”
他此刻有些哽咽,年仅26岁的岩井俊二,此刻已將对方视作知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