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生產流水线(2/2)
李秀兰看得暗暗佩服,这手艺比自己还老道!
陈默在一旁看著,心中大定。有了两位经验丰富、踏实肯乾的女工加入,生產力立刻上了一个台阶。
很快,工作檯前就形成了生產流水线的雏形:
王卫国把採购回来的大卷彩色塑料管按顏色裁成等长小段,堆在孙婶手边。
孙婶负责缠绕基础发绳和编织最简单的手炼,將塑料管交叉编织成麻状,两端用打火机小心燎一下封口
王大娘则专注於技术含量稍高的珠髮夹和布艺小部件。
李秀兰负责裁剪各种形状的布料,缝製蝴蝶结主体、熊猫玩偶的身体,並进行最终的组装和最关键的质量检验。
她还要抽空將组装好的成品贴上用红墨水盖了“启明”字样的简易小纸签,分类放到展示区或收进成品隔间。
这是陈默的主意,算是品牌的雏形。
陈默除了设计新样式、规划原料採购清单,也参与到一些简单重复的工序中,比如给髮夹底座穿橡皮筋、给塑料管手炼串小珠子装饰等。
工坊里:剪刀裁剪布料的“咔嚓”声,针线穿透布料的“沙沙”声,塑料管相互摩擦的“窸窣”声,还有偶尔的低声交流。
“秀兰,这蝴蝶结的褶皱这么捏行不?”
“行,大娘!您捏得比我还好!”
“孙婶,您这手炼编得越来越匀称了!”
“嘿嘿,熟能生巧嘛!”
王大娘话不多,但偶尔指点孙婶一句,总是切中要害。
孙婶学得很快,脸上渐渐有了自信的笑容。
计件工资的魔力很快显现出来。
王大娘手快活好,专注做珠髮夹,一天下来能完成三十多个,稳稳收入一块钱左右。
孙婶虽然速度慢些,但基础发绳和手炼数量大,一天也能绕七八十根,编二三十条手炼,收入也有七八毛。
这对於她们的家庭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补贴!
每天收工时,李秀兰会当著大家的面,清点每个人完成的合格品数量,在小本子上记下工分。
看著自己名字后面不断增长的数字,两人干劲十足,第二天来得更早,走得更晚。
几天后,赵铁柱风风火火地从夜市回来,带回来一个不太好的消息:“默哥!秀兰!不好了!夜市上有人学著咱们的样子卖发卡头了!做得糙得很,但便宜!一个蝴蝶结才卖两毛五!抢咱们生意呢!”
你看,这是我了两毛五买的仿製品。
这消息让气氛一凝。
模仿,这么快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