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于谦之才,可为肱骨之臣(2/2)
朱高炽指了指他,“行,等你到了我父皇面前也这般说,看他信不信你。”
“我这就去跟他匯报,”朱高炽说著,就要往外走。
於琛连忙將他拉住,“你看你,又急,
实话跟你说,这个于谦其实是我祖宗,歷史上確实留了名字,不过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兵部小郎中,我如今得了陛下恩宠,自然希望惠及祖上,这不算什么大事吧?”
于谦虽然在大明朝初期极为重要,但仕途之路並不顺畅,因性格直率,与上司同僚的关係都不怎么样。
永乐年间中进士被授御史之职,宣德年间汉王造反,于谦痛斥朱高煦不该目无王法,受朱瞻基赏识被任命江西巡案,后又升为兵部侍郎。
到了这个位置,再想往上挪就费力了,又因为于谦性格清廉刚直的原因,人际关係差强人意,多年未曾晋升。
到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当权,于谦因长期未晋升的原因,举荐他人补缺,被通政使李锡诬告“怀恨推举”。
王振便藉此机会將于谦下狱,判处死刑,但于谦在宣德年间为民做了许多实事,贤名在外,因此百姓联名上书、加上藩王求情,这才免於一死,降职为大理寺少卿,之后復任巡抚。
英宗朱祁镇与王振决意御驾亲征之时,于谦与当时的兵部尚书鄺埜极力劝諫,但未果,最终朱祁镇被也先捉了去。
瓦剌派兵围困北京城,朝廷危急,对於如何对待瓦剌朝臣意见左右不一,于谦便站出来强势主导朝局。
因鄺埜在土木堡遇难,于谦升为兵部尚书,总督军务,亲自於九门督战,最终击退敌军。
只是当英宗以夺门之变復辟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诬陷于谦“谋立外藩”,將其下狱,最终含冤而死,成为皇权斗爭的牺牲品。
要说于谦做错了什么事,於琛不觉得,他只是尽到了自己臣子的职责,保卫大明。
至於站队英宗与景泰帝更是无稽之谈,英宗的所作所为于谦都看在眼里,如何不知朱祁镇不是个合格的皇帝,自然没有帮他復辟的必要。
而夺门之变事发突然,且早有预谋,太过迅速,于谦来不及反应,朱祁鈺便成了阶下囚,大势已去。
如果必须给于谦安个罪名,只能说他能力太过出眾,性格太过刚直,他不依附派系,不参与爭斗,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往往都是没好结果的。
至於有人说大明朝后面的文官把持朝政,皆是因为于谦在正统年间为文官集团爭夺了话语权,则更是笑谈。
若不是于谦力排眾议拒绝打开北京城门,调集兵力死守北京城,大明朝或將成为另一个宋朝而南迁。
文官的崛起不是因为于谦爭夺话语权,兵部尚书的官职一直都在,不见其他人能做到这一步。
而是因为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全军覆没,將大明朝主要武將力量全部葬送,有名有姓死在土木堡的武將有66人,包括2位公爵、3位侯爵、6位伯爵,中低级武官更多。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寧侯陈瀛、西寧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恭顺侯吴克忠、駙马都尉井源等人全部战死。
开国功臣之后,与靖难功臣集团几乎被全歼。
武將不同於文官,要想上位,是需要依靠军功的,没有军功便没有话语权,大批武將战死造成了权力的真空。
虽然土木堡死的文官亦不在少数,包括当时的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翰林院与监察御史等大批官员,多达52人。
但文官天然要比武將更容易获得话语权,大批武將缺失的权力真空便被文官迅速补上,自此之后,文强武弱就成了大明朝的主要局面,占据票擬权,主导文官的內阁更成了重中之重。
以于谦的性格,其实更適合学术研究,数字不会骗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不是投身於变幻无常的权力斗爭中去,在权力交接时被政治倾轧。
所以於琛才会想办法避免于谦再次踏上仕途之路,一起去钦天监看星星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