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两个天命(1/2)
数日后。
怀县城外天子祭天之事已经过去几天,但其带来的震撼与影响,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涟漪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紫气东来!讖言应验!天子祷告,紫烟自生!天命所归!”
这则消息,伴隨著快马驛卒的疾驰、商旅行人的口耳相传、乃至军中士卒的家书,迅速传遍了联军各营。
-----------
董卓阵营,洛阳及前线关隘。
原本在董卓高压手段和吕布、徐荣等將领顽强抵抗下,刚刚稳住阵脚、防线趋於稳固的董卓军。
內部却悄然泛起了不少的波涛。
此刻某处军中的一幕就是最好的映照。
……
军营角落,士卒们趁著操练间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压低声音,眼神闪烁地交换著信息:
“听说了吗?怀县那边……出大事了!”
“啥大事?袁绍又搞什么么蛾子?”
“不是袁绍!是……是那个被废的少帝!在祭天大典上,没点火!就靠祷告……天上就……就冒出了紫色的烟!直衝云霄!”
“紫色的烟?祷告生烟?胡扯吧!哪有这种事!”
“真的!好多人都这么说!说是……什么『紫气东来』,『讖言应验』,『天命所归』……”
“天命所归?那……那咱们……”
“嘘!小声点!让督军听见,脑袋还要不要了?!”
“可……可要是真的……”
“管他真的假的!相国说了,那是妖言惑眾!袁绍的把戏!再敢乱传,军法从事!”
类似的窃窃私语,如同暗流,在董卓军的各个营盘中悄然涌动。
儘管各级將官在董卓严令下,极力弹压,宣扬此为联军散布的谣言,蛊惑人心,违者严惩不贷!
但“紫气”、“祷告生烟”、“天命所归”这些字眼,一旦种下,便在士卒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疑虑、不安、甚至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如同阴霾,悄然笼罩在原本稳固的军心之上。
守势虽未崩溃,但那股同仇敌愾的锐气,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细微的鬆动。
------------
联军阵营,各营。
与董卓阵营的压抑不安截然相反,联军这边,尤其是北路怀县大营,此刻士气高涨。
祭天大典的盛况,被无数亲眼目睹的军民绘声绘色地传颂。
细节在口口相传中,无限被放大,每多一次讲述都会多添上几分神异的色彩。
北路联军,作为“神跡”的亲歷者,军心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士卒们摩拳擦掌,眼神中战意狂热。
士卒纷纷不再为友军的失利而沮丧,反而觉得那不过是“天命”降临前的考验。
他们坚信,只要在“天命所归”的天子麾下,在袁盟主的指挥下,他们这支“王师”,必將摧枯拉朽,直捣洛阳。
袁绍官署。
“盟主!下令吧!咱们杀向洛阳!”
“对!有陛下天命庇佑,咱们还怕什么吕布、徐荣?!”
“杀进洛阳!宰了董卓!迎陛下回宫!”
“杀!杀!杀!”
激昂的请战声浪,此起彼伏。
武將们恨不得立刻拔营起寨,杀向洛阳,建功立业。
端坐主位的袁绍,感受著眼下诸將的请战热情,脸上洋溢著难以抑制的志得意满。
祭天大典的成功,紫气东来的神跡,尤其是天子的鼎力支持,不仅彻底稳固了他在联军中的盟主地位,更將他的声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此刻,军心可用,士气如虹。
正是挥师西进、建立不世功勋的最佳时机!
“诸公!”袁绍猛地一拍案几,声音洪亮,带著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气,“天佑我联军!紫气东来,讖言应验,天命在我!董卓逆贼,气数已尽!此乃……天赐良机!”
他目光如电,扫过下首肃立的各路诸侯、將领、谋士。
“值此军心鼎沸,士气如虹之际!本公决议,即刻全军准备挥师西进!兵锋直指洛阳!”袁绍的声音斩钉截铁,“然则,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需谋定而后动!”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身戎装、神情沉稳的公孙瓚:“伯圭!”
公孙瓚立刻出列,抱拳躬身:“盟主!”
“玄德已去孟津前线数日,如今想必已经对前线情况熟悉,其帐下更兼麾下关、张二位將军勇冠三军,精於骑射,机敏过人!”袁绍沉声道,“你且通知玄德所部,即日起,著重侦察洛阳周边及孟津前线等关隘敌情!务必探明董贼兵力部署、粮道虚实、刺探清楚,为大军到来做好准备,不得有误!”
“诺!”,公孙瓚领命退下。
袁绍目光隨即转向河內太守王匡:“公节!”
王匡出列:“盟主!”
“公节久镇河內,熟悉孟津一带地理民情!”袁绍下令道,“本盟主打算,此次进军,以你部下为先,先行开始向孟津方向增援!务必稳固我军侧翼,打通粮道,並伺机袭扰洛阳外围!为大军主力西进,扫清障碍!”
“诺!”王匡抱拳应道。
袁绍隨即又看向其他將领,一一分派任务,或整军备战,或督运粮草,或策应各方。
由於在此之前便已经商量部署完毕,因此此刻条理清晰,指挥若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