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28章 解縉困惑进前三甲

第128章 解縉困惑进前三甲(1/2)

目录
好书推荐: 全序高武 末日:我的移动城市能升级 这支亡灵军团超爱种田 无限恐怖:我在中州队肉身成圣 七零:你抢我男人,我夺你锦鲤偷养糙汉 权力巅峰:我老婆是京圈大小姐 斗罗:开局科研震撼穆老 替弟从军成将军,归来问我要战功 重生1987:我的文艺时代 龙族:皇女殿下不可能是我的系统

他们的祖先其实是靠海上贸易起家的。

简单来说,他们家从一开始就违反朱元璋的禁令,从事海外贸易。

没办法,谁让海上贸易这么赚钱呢。

在海上无需缴税,也不必像其他商人那样打通商路、一路行贿官员。

至於那些外国贵族和富户手中的金银珠宝,更是让人垂涎。

根本不用做什么,只需將大明的一些普通商品通过海路运往他国。

到了那边,就会被当地的贵族和豪商爭相抢购。

那价格说出来都叫人难以置信!

正因如此,这几户人家才能负担得起重金聘请资深夫子进行一对一授课,甚至邀请知名大儒为他们讲学。

其中虽有人情因素,但更多是因为这些家庭捨得钱。

毕竟,老夫子和大儒也需要生活所需。

他们还有**和亲属需要供养,怎会真的视金钱如无物?

可以说,他们从幼年到成年所享有的一切,全依赖於这种財富积累。

因此,对于禁海令,他们不可能不了解。

有些人甚至曾经出海,亲身经歷过海洋的壮丽与风险。

所以,在场的人中,没人比他们更清楚海贸的优势、利润和航线。

然而,即便深知其中利弊,他们也不会轻易支持废除禁海令,让大家自由出海。

首先,他们不確定公开反对禁海令是否会触怒朱元璋。

其次,禁海令让他们得以免税经营,若取消禁海令,这种额外收益很可能消失。

这些考生既然能进入殿试,自然不是愚钝之人。

甚至可以说,他们非常聪明。

禁海令若被取消,朝廷必然不会放任海域不管。

没有禁海令后,必然会有机构管理海上贸易,这事一旦公开,巨大的利润必定引来眾多覬覦者。

对於这些老牌海商家族来说,禁海令解除虽可避免违法之嫌,却也意味著他们將面临更多竞爭。

新的挑战者將涌入这个领域,甚至包括一些小家族。

如何在新环境下保持优势?吸纳经验丰富的中小家族是一种策略。

儘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抵抗,但最终还是要在海上面对激烈的竞爭。

而且回国后还需缴税,这无疑增加了负担。

这几个出身海商家族的士子,一想到未来的种种难题,就觉得头疼。

这题目怎么看都不像是出自陛下之手,倒像是某些狡猾政客的设计。

不过,殿试通常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抬头一看,朱元璋和百官都在场。

既然如此,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写这篇策论確实不易,因为需要对禁海令的利弊有深刻见解,而多数士子平日只顾读书或享乐,根本无暇了解这些问题。

即便许多官宦之家的长辈偶尔提及一些地方或朝堂之事,已属难得。

禁海令这种话题又有几户人家会主动討论?因此,儘管考生们心中不愿,也只能凭藉自身理解作文。

而且,这文章必须认真撰写,因为这不仅关乎考试,更关係到个人安危。

隨著时间流逝,还没到规定时间,大家便已交卷,展现出不错的时间掌控力。

殿试与以往不同,朱元璋亲自审阅答卷並当场定夺。

他对考生们如何看待禁海令充满好奇,希望通过他们的回答获得启发。

然而,当他看到答卷时,原本严肃的神情变得更加凝重。

他意识到,自己治下的大明,人才状况令人担忧。

即便到了殿试阶段,士子们的水平也未能达到预期,尤其是在討论禁海令时,难以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朱元璋对考生答卷的內容毫不在意,只是將考试当作一种娱乐和观察的机会。

即便是像胡惟庸这样的重要人物,在涉及国家政策时也谨慎少言,更何况这些尚未入仕的学生,又能有何影响力?

然而,不管答案优劣,总该有些见解。

当初擬定考题时,胡惟庸曾与朱元璋商议,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真才实学,能否避免空谈误国,以及是否存在諂媚行为。

看到考卷后,朱元璋感到十分沮丧。

他开始质疑以往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质量。

难道大明的士子真的如此不堪?还是科举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翻开试卷便发现,多数考生都在为禁海令唱讚歌。

虽然他们的立场並非全错,但问题在於他们只会重复文官常用的奉承话语,引用经典也只是堆砌辞藻,毫无新意。

这让朱元璋极为不满,认为这些人不过是迂腐之辈,既无实际能力,也无法提供有益建议。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深感失望,觉得自己被**了。

老朱家的官员竟是这样一群无用之人吗?

俸禄不少,却既无实干之心,也无建言之智,这样的人留著何用?朱元璋脸色阴沉,强压怒火。

若真將这些庸官尽撤,虽痛快,却无人接替。

况且问题出在科举选才上,换新人未必更佳。

暂且容忍,待有良策再逐一整治。

他家的俸禄,不是隨便就能领的。

想到此,朱元璋静心审阅其余考生的卷子。

这一看,竟有所获。

不少士子针对禁海令提出见解,虽文采未臻老练,视角亦欠深远,但相较一味諂媚却毫无见地之人,显然更有潜力。

尤其让朱元璋欣喜的是,其中某些观点与他和胡大老爷的探討有所契合,虽不如胡大老爷透彻,却表明努力后或能达到其高度。

想到此,他心情甚悦。

阅毕全部试卷,朱元璋选出三份,擬为本届科举的状元、榜眼、探。

前三名並无高下之分,只是象徵意义不同罢了。

科举考试的题目过於主观,以至於状元和探之间的差距並不明显,很少有人能以一鸣惊人的表现脱颖而出。

换句话说,要挑毛病谁都能做到。

因此,前三名实际上是由朱元璋个人喜好决定的。

朱元璋已经选出了前三名,但最先宣布的是探。

当得知探是解縉时,眾人颇感意外。

解縉在会试中虽是会元,但这头衔来得並不光彩,若非之前的闹剧,他可能根本不会上榜,更別提会元了。

如今他成了探,令人难以理解。

解縉本人也很困惑。

由於年少、经验不足,他对策论並无十足把握。

殿试时,他列举了禁海令的诸多弊端,有些是他听来的,有些是临场发挥。

然而,他冒险一试,竟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其他考生得知解縉成为探后,情绪激动,却又无可奈何。

至於另外两份试卷,朱元璋犹豫不决,不知该钦点哪位为状元,哪位为榜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明末,德鲁伊西北种树,改变历史 江湖庙堂与我无关,就要回地球 朕唐武宗,开局在仇士良刀尖躺平 我在霍格沃茨当侦探的日子 1969:拒绝喜当爹,退婚知青成首富 重生君士坦丁,铸造拜占庭帝国! 世界全是我经验,肝到人间成神 分手后,竟被高冷医生御姐爱上了 三角洲:词条加持!直播效果拉满 三国:被偷听心声后,曹操无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