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宋和现代之间的货幣结算问题(2/2)
“若是担心为他人所制,江寧对面,后世就有铸幣厂,还可往江南发行。从江寧、秀州上海浦、广州富场以及辽国瀋州对面,都有此务,以铁路或高速路,往后世开封运输,也可一併过来。运输么,快的一两天就到了。”
“此间道路千里者也有之,黎生不要誆骗老夫,数百万钱,怎可一日转运千里?”
“可惜,苏学士近日往曲阜而去,不在开封,要不然也可以一论高铁之便利。”
嗯,苏学士和四个僕人,在现代可以说是非常尽兴。虽说名山大川去的少,光是这后世的繁荣景象,那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只是夏日之间,也“有伤风化”......哪怕是苏学士这样宠爱姬妾的,也不免见了要皱眉头,另外就是现代那边实在是“不识礼数”。
黎风这样懂规矩的,確实也比较少见。
搞得接待苏学士,还要从戏剧学院请来个教授,和他一论短长,这才好些。
总算是有个带些古人气度的来了......
至於这期间,开封府这边通道开了,银行这边立马就通过邮政送来了苏学士放在ems里的奏疏,是在淄博游玩的时候写下的,上面还標註了签收时间。
这封奏疏,是退休老头苏东坡,给赵官家写的游记见闻,还附带了参加学术会议的照片,到一些地方接待的照片,以及在泰山乘坐缆车,见到了真宗的封禪石碑“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並且拍照留念。
顺道苏学士还写了一篇游记,呈送官家御览。
虽说“乌台诗案”被神宗差点要了脑袋,但苏学士还是久经考验的封建主义战士,卓越的大宋文学家、艺术家,在大宋也曾位列朝班,这个忠诚度总是在的。
赵佶看了,也是有些感动。
韩忠彦来到现场的时候,也提及了官家的態度。
如此一来,大宋朝堂上,对於现代人有好感的,还是大有人在。
“苏大之论,官家已经知晓。我想人要行千里,还有可能,这转运之事......苏大也不怕他老骨头散了架。”
韩忠彦能够理解上去的事情,大概还是经济层面的。
要谈科技,已故的沈括要是还在,大概还能够发挥一下余热。
他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大宋的专家。
就是看到了汽车,韩忠彦也不信一天就能千里。
实际上,速度还要更快,要是能飞的也是这个道理。
现代的物流方便,甚至在江南直接转运新幣,兑换了旧幣,也是有些用处的。
更何况,四川那边用过铁钱,韩忠彦就是没见过,苏学士兄弟两个是蜀人,父子三人的亲友在朝中为官的也不少,铁钱作为制钱流通对於他们来说就是日常。
那是四川缺铜导致的,因此钢芯镀铜的货幣,听起来也並不是怪事。
甚至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请大宋的官员,看一看几个货幣博物馆,以前怎么生產“袁大头”的,他们也可以见识一番。
也是大宋本身有自己的货幣体系,还要流出货幣到西夏和辽国去,他们那边可没有这么发达。
甚至就像是有些国家街头,对著中国旅客强买强卖,只收人民幣的。
大概西夏和辽国,各自也更愿意收铜幣。
但是他们的物產不丰富,將来这些钱大概还是会回流。
更好笑的一点大概是,大宋的那五十万贯岁幣,具象化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五十个中学级別的足球场,还把跑道部分的成本排除了。
赵官家也不用异论相搅,仅仅看到一万贯造价的足球场,至少钱砸出去还能够听到个响,给辽国的岁幣有时候换来的还是勒索。
只是不知道后世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这方面赵佶还是有些担忧,他从宫里又派了使者来找韩忠彦,说明了情况以后,要他来问问银行方面到底要干啥。
黎风这边做的倒也很多,不需要马行长那边再派人过来,就解释了很多事情。
於是韩忠彦回復赵官家,还是如实稟报的。
也包括铸幣和货幣结算的问题,这方面官家也要韩忠彦来办货幣结算的事情。
万万没想到,这种革新的事情,被一个旧党抢了先。
也好在小韩相公一向是个老好人,这个货幣结算的事情,也是如今重要的大事。
要知道苏学士在对面的润笔,就已经是给辽国一年岁幣的水平了,这还是税后。
如果大宋这边能够赚钱,那官家本人带领著苏黄米蔡全力开动,就能够换回来不少钱的。
就是作为当代艺术,他们这也是顶流。
要是以后官家神功大成,把“瘦金体”开发出来,原味的瘦金体,投放到市场上,也是珍贵的当代佳作。
一幅字下来,也会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是一寸纸一寸金的水平。
甚至苏学士还提到了,现代人对於官家的书法求之若渴,只是要先饿他们几年......这是现代人说的,要飢饿营销,大概以后能够有天价的天家润笔。
东坡先生看到的,也是官家中年以后的作品,还不是青年时期的。
但宫廷中的瓷器,哪怕是老的工艺加工出来的全新的宫中用器,对於现代人来说,也是高价。
於是,赵官家用来顶帐的,也主要是瓷器。
书法这块,赵佶倒是准备等蔡京回朝,问问他应该怎么量產这个书法。
另外,苏学士在那边不太问价格,不知道自己9个字能卖5000万元,相当於十万贯。
梁中书被劫的生辰纲那笔钱都出来了......
以及更贵的黄庭坚,创造了拍卖纪录,一幅字就已经赶上了给辽国和西夏一年岁幣的总和。
好在不知道,要不然黄庭坚大概会被赵佶安排回来当个閒差,每天就是寄情山水,挥毫泼墨,量產送到现代去。
搞的赵佶这些天,也不想著去后宫了,倒是勤政了几分,还和朝中的各位相公切磋书法,討论起来.......
大宋的官家,確实也是一个被皇帝职业给耽误了的大艺术家。
他现在火候还差点,不过这个字是很漂亮,光是学习黄庭坚的笔体,已经初步形成了內核,再辅以唐朝褚遂良和薛曜的风格,於是也自成一家。
这样神功大成,起码也要等到歷史上的崇寧年间,最早存世的作品还是给童贯的书信。
但这样也要现代议价和评估,到时候也会很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