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板楯蛮(2/2)
江水与渝水在江州匯流,形成天然水运枢纽。
境內多为丘陵山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扼守东出荆楚的咽喉,陆路则需穿越米仓道、荔枝道等险径。
西汉初置巴郡,东汉沿袭,治所江州县。
下辖14县,包括江州、垫江、閬中、枳县、鱼復等地。
巴郡盛產盐业,其朐忍县的朐忍盐泉、临江县的盐井为重要財源。
《华阳国志》载“巴盐遍供荆益”。
黎明的雾气尚未散去,巴郡的山林间已传来窸窣的声响。
板楯蛮的男人们赤著上身,腰间缠著粗麻布,手持短柄石斧,踩著露水浸湿的落叶,向密林深处走去。
他们的皮肤黝黑,肌肉虬结,左臂上刺著白虎图腾,那是他们祖先廩君的象徵。
“今日猎野猪!”
一名年长的猎手低声说道,声音沙哑如磨石。
他腰间掛著竹筒,里面装著盐巴和草药,以备不时之需。
几个少年跟在后面,手持削尖的木矛,眼神锐利如鹰。
这些板楯蛮从小就被教导如何在丛林中生存——如何辨別野兽的足跡,如何用藤蔓设下陷阱,如何在受伤时用草药止血。
林间闷热潮湿,蚊虫嗡嗡作响,但猎手们毫不在意。
他们悄无声息地穿行在灌木丛中,耳朵捕捉著最细微的动静。
突然,前方的灌木晃动了一下——一头野猪正低头拱食树根。
猎手们对视一眼,默契地分散开来,形成包围之势。
年长者举起石斧,猛地掷出!
斧刃破空,狠狠劈入野猪的脊背。
野猪发出悽厉的嚎叫,疯狂衝撞,但少年们早已布好陷阱,藤蔓猛地收紧,绊住了它的蹄子。
“成了!” 眾人欢呼,七手八脚地將野猪捆住,抬回部落。
正午的阳光炙烤著部落的茅草屋,女人们围坐在火塘边,用石刀分割猎物。
野猪的肉被切成条状,抹上盐巴和野蒜,掛在竹架上燻烤。
猪皮则被剥下,浸泡在树皮熬製的汁液中,准备製成坚韧的皮甲。
孩子们在溪边嬉戏,用竹筒舀水泼洒,笑声在山谷间迴荡。
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用骨针缝製草鞋,嘴里哼著古老的歌谣,讲述廩君如何带领族人乘土船、射盐阳。
午后,几名壮年男子背著竹篓,沿著陡峭的山路向江州县走去。
篓里装著燻肉、兽皮和草药,他们要用这些与汉人交换盐铁。
江州城的市集嘈杂拥挤,汉人商贾见到板楯蛮,既敬畏又警惕。
板楯蛮的勇士曾多次被朝廷徵调,镇压羌乱,他们的勇猛远近闻名。
“一篓肉,换两斤盐。” 为首的蛮人用生硬的汉话说道,眼神锐利如刀。
商贾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头成交。他知道,这些山民不好惹。
夕阳西沉,部落中央燃起篝火。
男人们围坐一圈,饮酒嚼肉,女人们跳起“巴渝舞”,步伐刚劲,模仿狩猎与战斗的动作。
少年们手持木盾,对练角力,汗水在火光中闪烁。
山间远处,忽然响起一阵狼嚎,正在火堆跟前载歌载舞的板楯蛮族人都愣了一下。
齐刷刷的將头转向了刚刚狼嚎声音响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