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自欺欺人(2/2)
普通百姓看病,完全可以去找里坊內的医户家去。
医户家的郎中还提供上门看病的服务。
便宜,方便。
但如今医户制度才建立不久,甚至只在上元县等內城小规模地推广。
而且,连年征战,药材又短缺。
而且这种大夫本领高低不定,能否治病更多的是看病人自己的运气。
朱先安是不可能去找巷子里的医户去看病的。
医户和《惠民药局》,放在后世,就相当於社区卫生院。
便宜,甚至对贫苦百姓免费医疗。
这项制度和制定该制度的用意,绝对是好的。
毫无疑问,对於普通的,最广大的百姓来说,朱元璋此举就是善政。
对於医疗技术的进步,也是极好的。
半刻钟多一点的功夫,朱先安就带著人回来了。
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个从百草馆请来的,来帮忙的一个姓谈的郎中先生。
谈先生约莫四十余岁,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
朱先安和他交谈一番,发现他竟然还是个儒医。
朱先安儒家造诣虽然不咋样,但和考不上功名的谈先生交流,还是基本没问题的。
而且,他的医术绝对领先。
三言两语间,谈先生就已经对朱先安言听计从,推崇备至了。
二人先是看过了睡著的鶯儿姑娘和赵姑娘主僕。
估摸验证了药方后,朱先安將谈先生请到了自己的院子里,请谭先生帮忙煎药。
朱先安一时竟然閒了下来。
他和谈先生閒聊著,听他说他以前的故事。
但也没閒下五分钟,早被他派出去寻坊长问买院子的事情的铁牛回来了。
朱先安向谈大夫赔了一声罪后,將铁牛带到屋子里,单独问话。
“东家,后面两处院子,和我们这处院子都能卖,就是价钱上贵一点。而且,其中有一家只要粮食,说是只要三十石粮食。”
铁牛走到朱先安身边,细细匯报自己打探来的消息。
原来,朱先安看上的后面的两处院子,都是属於一个姓余的工部小吏的。
他不要银子,只要粮食。
若是能拿粮食支付房钱,只需用三十石粮食就行,不到五千斤粮食。
三十石粮食啊,按照当前圣上规定的物价,也不过三十两银子。
而他家小院后面的两处院子,加起来的面积都快达到一亩地了。
这是应天府上元县內城!
若用银子,按照市场价来买,没有四十两银子绝对拿不下。
也不知道这姓余的小吏,急著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只要粮食。”
朱先安咬了咬嘴巴,隨即点了点头。
脸上表情其实有些难看。
对於现在的他来说,粮食难搞啊!
或者说,对现在的百姓,乃至於品级不高的朝廷官员来说,搞来將近五千斤的粮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也不知道那姓余的工部小吏,认不认可他一斤一千钱的精品麵粉。
对於粮食当银子用,朱先安也不奇怪。
粮食、布匹、柴火这些东西,是一直都能直接充当“钱”来用的。
在洪武立国之初,就建立了粮本位的货幣制度,从农民身上收税,收的都是农產品,比如粮食、、布匹等。
要不是后面张居正搞了个变法,將其转为银本位制度,彻底坏了洪武建立的粮政。
说不得大明还能多几年国运。
毕竟,后世那个国家建立最初的五十年里,內里用的其实也是粮本位制度。
当然,张居正改革到底是好是坏,他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私心。
光凭他这后世人站在歷史长河外面看,是很难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的。
“那我们现在住这个院子,需要多少银子?”
铁牛回忆了一下,说道:“具体要多少没说。只是坊长和牙人告诉我,若是给粮食的话,也可以比市场价低一些,十石就行。。”
“哦,行,我知道了。”
朱先安沉默,得,加起来要四十石粮食了。
粮食还真是稀缺品啊!
不过船到桥头自然直,暂时也不急於这一两天的功夫,总能找到办法的。
“厨房里有水和吃的,你去吃点。等会儿我们要去城外!”
“是东家。小的告退。”
朱先安打发铁牛离开,自己则独坐在屋子里沉思。
四十石粮食!
在应天府上元县內城,徐府旁边,买一亩左右的地皮,地皮上还留存以前的建筑。
这个房价,很低,低得后世人想都不敢想。
再往后三个月,应天府的房价可能就要翻倍,甚至要翻几倍。
因为隨著元大都的破灭,洪武政权就真正成了气候。
洪武大帝的名號,將响彻九州大地。
在后世人看来,这点重量的粮食隨便就能买到。
但这里是依旧处於战爭中的洪武元年,大些的粮食交易处於管控状態。
要想一次性弄这么多粮食,得找关係。
而且关係还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