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尸骨和灵魂在哀嚎(2/2)
自金以来,就是异族治下的高官,可不是传承久远?
但对於这个清名,朱先安实在不敢苟同。
这纯粹是放屁的话,太过无脑了。
带入权贵的身份,自然可以这么说。
但是他朱先安可是普通百姓家出身,是所谓的屁民!
在很多时候,他连士绅官僚嘴里的“百姓”、“民”都算不上。
朱先安自认自己个人的道德虽然不高尚,但他的道德下限,也远比这些“多姓家奴”来得更高尚。
当然,朱先安也不会否认,这些家族里,也是能出现力挽狂澜,拯救民族、百姓和国家於水火中的真正的英雄人物!
国亡后,这些家族里也有人,甚至全族,也能捨身殉国!
背叛自身阶级,而成全民意者,同样值得钦佩。
但这种人,实在是太少了。
正因为少,所以才显得可贵!
在於家这等程度的士绅家族看来,天下九成九的汉民,都是可以隨意宰割了的牛马。
这些家族的世代富贵,清名功业,可都是踩著百万,乃至千万的汉族百姓的尸骨,建立起来的。
宋末多少汉民?
元末呢?
中间將近百年的南北两汉屈辱,那是亿万汉民的尸骨和灵魂在哀嚎。
於九思肯定不是个好人!
因为他在元末时,选择了自保!
直接投降了朱元璋!
当然,自保是好听点的说法。
站在元廷的角度来说,他就是叛国者。
世受国恩,一朝“归顺”。
將其美化成顺应天命、识时务者为俊杰?
膈应噁心谁呢?
那么现在当工部主事的於泽呢?
他是於九思的庶子。
但是,一个庶子都能成为六品的京官工部主事。
这是京官,还是当前正在大搞建设的大明的工部主事!
没人推荐,他怎么可能会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
朱元璋治国真的太粗糙了,尤其是关於文官的任命上。
以后世人的眼光看,粗糙得不可思议。
或许,这可能是他没有合適人选去当官的缘故。
朱元璋能把各种生死仇人,弄进朝堂,然后委以重任。
宋濂的多位堂兄弟,在维护暴元统治时,战死。
刘伯温等一眾浙东名士早先是维护元廷的人。
朝堂里的文臣,基本数不出多少个纯真心为民的。
嘴里喊著儒门圣人之言,心里全是算计和生意。
治国多年,贪腐不见减少,反而愈演愈烈。
五年死了四个儿子,包括太子朱標、能战善战的老二、老三。
这时朱元璋才发现,自己的一片真心餵了狗。
他把士绅当同族,人家把他当傻子。
前期为了江山社稷,摈弃家人的血仇,放过这些元末汉族士绅一马,还给他们官做,这些人竟然不知足,行的依旧是元末贪污害民那一套。
所以,选择了大开杀戒。
也或许,朱元璋是隱忍到了极限,他始终记得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因何而死。
也或许,是朱元璋觉得,他的大明將该打的仗打完,该制定的制度制定好,国家稳定向好后,是时候给亲人报仇雪恨,清算这些元末士绅了。
朱先安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想法,但是他知道,若自己是朱元璋,也会做出这种选择。
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於泽的工部主事,是妥妥的肥差,位不卑,权极重!
於泽对自己的官职是怎么想得,对朱元璋和大明是否忠诚,朱先安觉得大概率是不会的。
毕竟,对于于泽个人来说,他受到的可是元廷的“恩”。
於泽是庶子,他的嫡兄长,可是隱居了,不在朱元璋的明朝当官的。
而於泽的儿子於彦昭,也就是于谦父亲,同样选择隱居不仕。
从於家所作所为来分析,於泽大概率是被於家推出来,给朱元璋表明,他们於家对朱明朝廷的有限的认可的態度!
於家的態度是,“我屈服於你朱元璋的统治,我已经认输了。但我不认同你的统治,所以我只让家族一个庶子去帮你治理天下。至於家族中的其他人隱居不仕的选择,你无权干涉!”
这种叛国者,和不认可朝廷的態度,怎么著也不能称之为忠臣!
又当又立,怕死怕的不彻底,当官又当的扭扭捏捏,观之似戏台丑角!
至於还有三十年才出生的于谦,到底是不是忠臣?
到了这个地步,朱先安確实不確定了。
早先时候,他对於出现在课本和周围人、舆论媒体嘴里的于谦,极为钦佩。
觉得他对得起往狂澜於既倒,扶大厦之將倾的评价。
但细细看过他的生平、官路和家族信息,以及正史、地方志等史书上记载的土木堡之变详细经过后,他產生了巨大的疑问。
于少保这个大明忠臣身上的疑点,似乎太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