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赌约(1/2)
袁明哲和袁明理都是大孩子了,平时也会帮著秦佳宜审查帐目,学习珠算。
对於金钱都有最基础的认知。
一听到二十两,都露出了一个惊讶的神色。
这真的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一两银子可以换一百五十斤穀子,那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
三千斤的粮食,仅仅是换齐静之教自己读一个月的书。
两人均是露出坚毅的眼神。
没有拒绝,没有质疑,有的仅仅是要对得起袁逢春这份心的认真。
看见这一幕,齐静之在心里暗暗讚嘆。
当著两个孩子面提到这二十两,本就是存著考验两人心性的想法。
寻常孩子听到这句话,往往会產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要么开始排斥学习,要么怀疑自己。
可袁明哲和袁明理丝毫没有这样的表现,证明他们很少面对父母的压力,而且对自己也相当自信。
如此看来,这袁逢春在教育上,似乎真的有些独到见解。
两个小娃娃在心性上,比起京城那些贵族子嗣,也不遑多让。
齐静之抚摸鬍鬚,望向了一旁的袁逢春,心中暗道,二十两银子本就是为了筛选那些沽名钓誉之辈,但目前接触下来,袁家並不是这样,而是真的重视教育,这银子,倒是可以少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齐静之每周会来三次,每次会呆足两个时辰。
袁明哲和袁明理早就老老实实的在家里等著了,年纪稍小的袁明景和袁昭寧也会跟在旁边,瞪著懵懂的大眼睛,咿呀学语。
相较於袁逢春的填鸭式教育,齐静之的教育则更加细致入微,在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的时候,往往会旁徵博引,融入歷史典故、人情世故、自然哲理,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
就连秦佳宜手上的活忙完之后,也会过来旁听。
袁逢春一开始的时候也跟著听过两次,看著几个孩子痴迷的眼神,就知道自己这个教书先生请对了。
之后他就不常来了,没办法,赚钱要紧。
家族壮大,吃穿用度,请长工短工,请教书先生,处处都要钱。
种粮食不是不行,但粮食毕竟是低等的作物,盈利並没有那么夸张。
他打算腾出一部分的田地,用来种植药材。
相较於粮食,药材的价值要高得多,一些药材能做到一年四五收,保守估计药田的收入能在粮食的六倍以上。
像一些人参、三七这种价值更高的,甚至能到十几倍。
而且袁家如今全家习武,以后对药材的用量也不会少,一些品相特別好的,也可以留作家里使用。
只不过药材的生长条件比较苛刻,对土壤,肥料,气候,湿度的要求都比较高。
这也就导致药材虽然值钱,但是固安村压根没有几户人家愿意种植。
之前何家就试过,到了收成的年头,要不是长得奇形怪状,一看就营养不良,要不就直接烂在地里,颗粒无收。
但这些问题对於袁逢春来说,都不是困难。
在种地这件事情上,他有绝对的自信,就算三溪源的所有农户加起来,也不够他一只手打的。
更別提他还有能直接增加地里產量的虚幻青田。
种下去的东西越贵,虚幻青田的价值越高。
敲定的事情就去做,袁逢春下午就去了镇子上,挑选合適种植的药材种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