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尘劳苦修(1/2)
端午將至,广信府既承楚地遗风,又融江南民俗,热闹中透著古雅。
行走街巷间,店铺酒肆檐下悬满菖蒲、艾草,青碧色的枝叶隨风摇曳,住户门楣上,张贴著辟邪朱符,寓意驱灾迎福。
市井早集最为热闹,摊位林立,物件琳琅满目,卖香囊者穿梭往来,囊中装有苍朮、丁香,杂以雄黄末,香气袭人。
卖画的小摊前,围有孩童叫嚷嬉闹,腕间彩线缠裹的“长命缕”上下摆动,闪烁五彩光芒。
“哇塞,厉害厉害,这个兔子捏的真像。”
孩童中,站有一个容貌俏丽的妙龄女子,此时正瞪著黑白分明的大眼,与眾稚童一齐连连惊嘆。
不多会,摊主递出刚画好的兔,身前小孩正要接过,就见一只芊芊细手抢到眼前,夺了过去。
“这是我的。”小孩愣了一愣,连忙抬头叫唤。
“本大小姐看上了,就是我的。”
岳灵珊单手叉腰,扬起娇容嘴角上扬,迅速伸出小舌头舔了一口,朝那小孩做了个鬼脸。
“呜啊~那是我的。”
小孩见兔被人舔过,顿时嚎啕大哭。
岳灵珊咯咯一笑,给摊主甩下一串铜钱。
“不用找了,剩下的钱给他多做几个。”
“我说你欺负小孩子有意思吗?”顾辰看向岳灵珊。
“我怎么欺负他了,我可还出钱给他多买了几个呢。”
岳灵珊振振有词,舔了一口兔兔,那模样活像刚偷到食物的小狐狸,得意的尾巴都快翘起来了。
顾辰无奈摇头,看著自己手中的葵、龙鬚、葫芦、蜜饯、茯苓饼……
这些全都是岳灵珊一路买来的,吃了几口后就让他帮忙携拿。
“炒栗子哎,我想尝尝。”
刚走两步,岳灵珊看到一卖栗子的摊贩,连忙把手中兔丟给顾辰,快步奔了过去。
“岳小姐好像买的有点多了。”
仪琳也苦起了小脸,只见她两只白嫩小手此刻已是满满当当,掛著桂糕、定胜糕、西瓜子、南瓜子、果乾等物。
“是啊,连仪琳师姑你都看不下去了,可想而知有多过分。”
顾辰连连点头,简直不能更赞同了。
闻言仪琳顿时一窘,脸颊泛起淡淡红晕,似初绽的桃瓣。
“风少侠说笑了,仪琳是出家人,调伏心念,怎会抱怨。”
仪琳连忙解释,慌的不知往哪里看,偏生让人觉得憨直可爱。
顾辰颇觉有趣,忍不住开口道。
“出家人修行在於调伏心念,那仪琳师姑觉得重点在於调伏,还是心念呢?”
“师父说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所以本性心念更重要。”仪琳抬起清澈眼眸,宛若山间清泉晶莹剔透,闪动纯真色彩。
“那仪琳师姑顿悟了吗?”顾辰又问。
唐代时期,禪宗五祖弘忍为选拔继承人,命弟子作偈以明心性。
上座弟子神秀先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主张渐修之法。
而当时身为火头僧的惠能听闻后,请人代笔於墙上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
这便是主张顿悟思想,认为佛性本具,无需擦拭。
弘忍最终將衣钵传於惠能。
此事標誌南北分宗,神秀创立北宗,不过后来北宋覆灭,引发第三次大规模北人南渡,外加元朝建立,以及之后明朝北伐,最终还是南宗惠能的思想影响更大,渐渐占据主流。
这在《坛经》中有明文记载,且后世把惠能的“佛性本清静”改为了“本来无一物”,更强调唯心。
“仪琳愚钝,至今没有领悟。”
仪琳睫毛低低垂下,纯稚又靦腆,显是有些不好意思。
“既如此,便应当时时拂拭佛性,起些心思也无妨,只需用心调伏即可。”
“出家人讲究六根清静,便是心思也不该起的。”仪琳连忙爭论。
即使是与人爭辩,话音却依旧带有几分羞怯的软乎。
“佛把心中烦恼称作尘,人活一世,烦恼缠身,所以人世唤为尘世,人所行之事便叫尘劳,而这世间有八万四千种尘劳,需要世人去爭渡,僧人去苦修。
若是心中无尘,又何来苦修一说?”顾辰再问。
“不……不是这样的。”
仪琳后缩半步,声音拔高了几分,带著几分迫不得已的慌乱和犹豫。
她眸光中蒙著一层迷茫,似初春溪水上解冻的薄冰,又藏住一份恳切的认真,絳唇抿成一线,想爭辩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急的眼眶都红了起来,像只林间迷路的小白兔,让人瞧著心头髮软。
顾辰顿感后悔。
仪琳年纪尚幼,心性未定,又是个怯懦的性子,此番诡辩不过是欺她佛法修行未深。
且她若是回头向定逸討教,到时定逸拉著自己辩佛理,那可就头大了。
他这半桶水,哪能说得过定逸。
於是顾辰连忙话音一转。
“你可知惠能大师写下那句作偈后,弘忍五祖做了什么?”
顾辰看向仪琳。
“弘忍脱下了布鞋,把惠能让人写在墙上的作偈给擦了,你可知为何?”
仪琳茫然摇头。
“此意便是告诉惠能,心中无物虽好,但非是佛本境界,真正的超脱,是要拂去尘埃后,再见证本心。”
“所以仪琳师姑无需烦恼,只要心中有佛,本心清明,即使是有俗念也是无妨。”
“是……是这样吗?”
仪琳轻轻歪头,大眼瞪得圆圆的,睫毛如蝶翼扇动两下,满是困惑懵懂。
但这幅表情在秀丽绝俗的容顏下,却更显纯洁无暇。
“是。”
顾辰脸色认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