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点(2/2)
林清昼没有嫌弃,他蹲下身,伸出手指,轻轻拂过一根地元根的表皮。
指尖传来的触感,土壤的湿度、根茎的韧度、以及那微弱但蓬勃的生命气息,瞬间在他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画面:
这地元根採挖时间不超过三日,出土时根须保存尚算完整,但因运输顛簸,有几处表皮有细微的暗伤,若不及时处理,药性会缓慢流失。
他甚至能“感觉”到那些细微伤口处,药液正如同微弱的溪流般,在缓慢地渗出、挥发。
“地元根,新采,根须保存八成,表皮微损三处,需儘快处理,否则药性流失会加快一成半……”
他一边低声自语,一边从旁边拿起一块木板充当临时书案,將册子摊开,取出一支隨身携带的炭笔,开始记录。
林清昼的笔跡沉稳有力,记录的信息远比任务要求上要详尽得多。
接著是藤筐里的“碧萝藤”,叶片翠绿,但边缘已有轻微萎蔫的跡象;
木箱中小心码放的“寒玉菇”,菌盖冰凉,但有几朵沾染了不明的褐色污渍,散发著淡淡的异样气息……
这些都是勉强脱离了“凡俗”类別的草药,却又算不上灵植。
可能会有一些能在炼製低级丹药时充当辅材,却又很难称得上珍贵,可对林清昼来说却如同宝库一般。
这些看似普通的草药,此刻在他眼中却成了上好的教材。
那本被他翻烂的《入门草药谱》上的文字描述、图样,此刻终於找到了鲜活的对应物。
像是刚刚记录的地元根,书上只说过“根皮韧,色褐黄,断面有乳白浆液”。
但此刻,他不仅能“看”到那层表皮下的细微损伤,更能清晰地“感知”到损伤处正有微弱的、带著土腥气的乳白色“生气”在缓慢逸散。
这正是药性流失的本质!药谱上只说“损则药失”,而他现在能直观地理解其过程和程度。
而碧萝藤叶片边缘的萎蔫,表面上印证了药谱中“离土三日,叶失水则卷”的时效性描述。
可他通过感知叶片脉络中微弱的生机流转速度,结合库房的环境湿度,心中瞬间推演出了更精確的结论:
这藤並非缺水,而是採摘时沾染了深秋时节、蕴含了一丝微弱庚金之气的寒露。
秋露属金,其性肃杀、锐利。
这缕微弱的金气,如同无形的枷锁,侵入了碧萝藤的叶脉经络,將其柔和的木属生机强行凝滯、割裂!
若强行按常规方式补水加湿,非但不能化解这金气凝滯,反而可能因水气加重寒气,导致被金气侵入的这部分叶脉彻底坏死、腐坏。
药谱只言“失水则卷”,哪里会涉及这等草木精微之气受五行侵染的深奥道理?
这完全是林清昼凭藉灵田洞天赋予的本能感知和开启洞天时涌入的玄奥知识,瞬间做出的判断!
这个发现让他心头微凛,对草木感知的玄妙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他立刻在记录中补充道:
“碧萝藤,叶缘微卷萎蔫。非缺水,乃沾染深秋寒露,金气入络,凝滯生机。
忌直接补水增湿!需置於避风、微温且稍润土气之处,待其脉络自然舒展,金气消融后,再行阴乾。
强行保湿或高温烘乾皆损其清透木性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