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真是藏龙臥虎之地!(2/2)
他在户部任职已有十年,从一个小小的主事做起,凭藉著出色的理財能力和敏锐的经济洞察力,逐步获得了上司的赏识。
吕昶对这个下属很是欣赏,不仅因为他能力出眾,更因为他敢於直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官场上,这样的品质很难得。
吕昶闻言,深有同感地长嘆一口气:“元吉,你的担忧,本官何尝不知。这几日,老夫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如此巨额的金银,若是看管不严,滋生贪腐舞弊,你我便是万死莫辞的罪人。“
“部堂大人,贪腐还只是其一。“夏原吉摇了摇头,语出惊人,“下官担心的,是这批金银一旦流入市面,必將引致天下大乱!“
吕昶眉头一皱:“此话怎讲?金银乃是硬通货,充盈国库,怎会引致大乱?“
夏原吉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毛笔,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表:“部堂大人,“他压低了声音,“我大明流通之本,乃是洪武通宝铜钱与大明宝钞。民间百姓日常交易,皆用铜钱。一文钱买一个烧饼,这个比例已经维持了很多年。金银虽是贵物,却非流通之正幣。平常百姓家中,能有几两银子就算是富户了。“
他顿了顿,接著说道:“如今市面上的金银总量本就有限,物价尚算平稳。可若是將这黄金,白银一股脑地投进去,会发生什么?“
他没有等吕昶回答,便自顾自地在纸上写写画画:“金银之量暴增,其价必跌!就像市面上的米多了,米价就会便宜一样。而铜钱之量不变,其价相对於金银便会暴涨!如此一来,原本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的,现在可能只能买一石,甚至半石。市面上的物价必然飞涨。百姓手中的铜钱,一夜之间便会买不到东西。一斤米,或许会从十文涨到一百文!“
吕昶听到这里,脸色开始发白。
夏原吉继续说道:“这与朝廷滥发宝钞,凭空夺走小民百姓碗里的口粮,有何区別?到时候,民心思变,盗贼四起,这会动摇国本的!“
他的声音越来越急切:“更要命的是,这种混乱一旦开始,就很难收拾。富商巨贾们会趁机囤积居奇,进一步推高物价。普通百姓的生活会更加困难。到时候,陛下辛苦建立的太平盛世,可能会毁於一旦!“
吕昶听得冷汗涔涔。他虽是理財大家,却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在他的认知中,钱多总是好事,从来没想过钱太多也会出问题。
夏原吉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他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凶险。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吕昶急切地问道,“总不能让这些金银,永远在库里发霉吧?“
夏原吉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下官想了几种办法。第一,分批分地投放。比如说,每年只投放一部分,而且要分散到各个州府,不能集中在一地。第二,用这些金银去修建水利工程、道路桥樑等基础设施,这样既能消化掉一部分资金,又能造福百姓。第三,建立储备制度,大部分金银作为朝廷储备,只在紧急时期动用。“
“但是,“他的神色更加凝重,“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办法。最关键的问题在於,南王殿下既然能运回第一批,就极有可能运回第二批,第三批!下官听说,南王殿下在海外的產业规模极大,这些金银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並非一次性的问题,而是关乎国朝未来经济命脉的大事。下官以为,必须即刻入宫,向陛下陈明利害,並请南王殿下过来,共商对策!“
“解铃还须繫铃人。“吕昶喃喃自语,隨即猛地一拍桌子,“说得对!元吉,你隨我即刻入宫面圣!“
两人匆匆整理了一下衣冠,带上相关的文书和帐册,快步走出了户部衙门。
半个时辰后,奉天殿的御书房內。
朱元璋此时正在处理政务,他穿著一件深蓝色的便服,
只是眉宇间多了些许疲惫。
当內侍通报户部尚书求见时,朱元璋头也没抬,只是说了一句:“让他们进来。“
吕昶和夏原吉快步走进御书房,跪地行礼:“臣等叩见陛下!“
“起来说话。“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本,“户部又有什么事?“
吕昶站起身,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臣今日前来,是为了南王殿下带回的那批金银。“
朱元璋眉头一皱:“怎么?有人贪污了?“
“不是的,陛下。“吕昶连忙摆手,“是钱太多了,臣等不知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听完吕昶和夏原吉的奏报,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掏了掏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连日劳心而出现了幻听。
“你们再说一遍?“他看著跪在下面的两个臣子,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户部...钱太多了,不出去,反倒成了祸害?“
自登基以来,他听惯了户部哭穷,听惯了兵部要餉,听惯了工部要钱。每次朝会,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各部门的財政请求。建个宫殿要钱,修个城墙要钱,打个仗要钱,连宫里的宫女太监们的月例银子都经常拖欠。
他这辈子还是头一回听说,自己的户部尚书,竟然会因为钱太多而烦恼。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陛下,此事千真万確,绝非戏言!“吕昶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將夏原吉刚才那番“金银衝击论“又复述了一遍。
朱元璋听完,脸上的错愕渐渐被凝重所取代。他虽然不懂什么经济学,但他听懂了夏原吉话里的核心——物价飞涨,百姓遭殃,国本动摇!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能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坐上皇帝的位置,他太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了。如果因为自己儿子带回来的金银而导致民不聊生,那简直是得不偿失。
“那你们说,该怎么办?“朱元璋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总不能把这些金银都扔到海里去吧?“
夏原吉叩首道:“陛下,解铃还须繫铃人。此事由南王而起,或也只有南王能解。南王殿下能从海外带回如此巨富,想必对这金银之道,有远超我等的见解。恳请陛下召南王前来,共商国策。“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传旨,召南王朱桂,即刻来御书房见驾!“
当圣旨传到南王府时,朱桂正在书房里研究著从南洋带回来的各种地图和资料。
还没来得及喝口茶,就再次被一纸圣旨召入了宫。
当他踏入御书房,看到父皇那张阴晴不定的脸,以及一旁愁眉苦脸的吕昶和神情严肃的夏原吉时,有些无语。
这是又出什么事了?
“桂儿,你来了。”朱元璋指了指吕昶,“你带回来的那些金银,户部说他们没法处置,你给朕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吕昶和夏原吉不敢怠慢,连忙又將那套钱太多会引发大乱的理论,对著朱桂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朱桂越听,眼睛瞪得越大。
通货膨胀……货幣体系……金银本位……
好傢伙,在遥远的十四世纪末,在大明朝的朝堂之上,竟然有人能如此清晰地洞悉现代经济学中最核心的风险之一!
他看著眼前这个目光锐利,逻辑清晰的青袍官员夏原吉。
大明朝,真是藏龙臥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