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他根本处理不了这种事情啊!(2/2)
他更不敢。
藩王灭国之事,动静如此之大,纸是包不住火的。
一旦將来事发,他沐春就是欺君罔上,知情不报的大罪。
甚至可能被扣上一个与琼王同谋的帽子。到那时,沐家三代人浴血奋战积攒下来的功业和荣耀,都会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抄家灭族,就在眼前。
前进是刀山,后退是火海,他被死死地夹在了中间,动弹不得。
“大哥!大哥!”
弟弟沐昂的声音將他从惊惧中唤醒。
沐春看著弟弟焦急的眼神,又看了看地上那两个还在哭嚎的国王。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是沐英的儿子,是执掌大明西南军政的封疆大吏,他不能乱。
“沐昂。”
沐春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已经恢復了镇定。
“大哥,你说。”
“你立刻点齐三千精骑,不要走官道,从西边绕路,给我去一趟暹罗,再去安南故地。”
沐昂一愣:“大哥,现在去那里做什么?蓝玉那个疯子就在那边,万一撞上……”
“就是要你去看看,蓝玉到底在那边做什么,琼王朱桂又到底想干什么。”
沐春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们灭了两个国,总不能把所有人都杀光。你去找到当地的汉商,找到那些没死的土人,给钱,收买,用尽一切办法,给我问清楚,琼王到底有没有称王建制,他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他的船队又在哪里!”
“记住,千万不能暴露身份,你此去,就当是去做生意的商队。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之內,必须回来。”
“死……也要把消息传回来。”
沐昂看著兄长凝重的脸色,瞬间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大哥放心,我明白!”
沐昂重重点头,不再多言,转身便去点兵。
“老三!”
沐春又喊过另一个弟弟沐昭:“你即刻返回昆明,坐镇大营,没有我的將令,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看好我们的粮草和家底。”
“是,大哥!”
兄弟二人领命而去,沐春这才鬆了一口气。
他看著眼前这两个价值连城的“人证”。
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他走到陈氏和兰甘亨面前,亲自將他们扶起,一脸沉痛地说道:“两位国主请起,你们放心,此事体大,本侯绝不敢隱瞒。”
“只是你们所言之事,太过骇人听闻,本侯需要派人核实一二,免得到时候在圣上面前说错了话,反而害了你们。”
陈氏和兰甘亨连连点头,他们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沐春,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沐春便以此为藉口,在边境的军寨中停留了整整十天。
这十天,他好吃好喝地供著这两位国王。
每日里好言安抚,实则是在为沐昂的秘密行动爭取时间。
十天后,他估摸著沐昂已经深入暹罗境內,这才慢悠悠地带著陈,兰二人,以及他们那几十个残存的隨从,踏上了前往金陵的官道。
这一路,他故意放慢了行程。
从云南到金陵,数千里之遥,快马加鞭也需半月,他却打算走上两个月。
时间,现在对他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
出发的当天夜里,沐春在油灯下,亲自研墨,写下了一封奏报。
他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任何主观臆断。
只是將安南国主和暹罗国主的原话,一字不差地誊抄了上去。
奏报的结尾,他只写道:“臣沐春於边境遇安南、暹罗二国之主,其言辞恳切,泣血陈情,所诉之事,关乎国体,臣不敢擅专。”
“现已护送二人启程,不日將抵京城,请圣上亲断。”
写完之后,他反覆读了三遍,確认其中没有任何把柄。
这才用蜡封好,交给了心腹亲卫。
“加急,送往金陵,不得有误!”
“遵命!”
……
七天后,金陵,紫禁城。
金陵寒意已深。
御园中的梅却开得正好,暗香浮动。
朱元璋穿著一身明黄色的常服,正背著手,站在一株盛开的红梅树下,考校著身边的皇太孙朱允炆。
“允炆,咱问你,为君者,何为本?”
朱允炆恭敬地答道:“回皇爷爷,孙儿以为,为君之本,在仁。行仁政,爱百姓,则天下归心,江山永固。”
“仁?”
朱元璋回过头,苍老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咱当年领著一帮淮西兄弟,把蒙古人赶回草原,靠的是仁吗?”
“咱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靠的又是仁吗?”
“孙儿……”
朱允炆一时语塞。
“记住,为君者,本在察。察人心,察时势,察利弊。”
朱元璋指了指那株梅:“这,好看,但它耐得住寒。却不如雪松。咱老朱家的江山,不能当这梅。要做,就要做那能顶风冒雪的松柏!”
他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语气缓和了些:“你的性子像你爹,仁厚,这是好事。但光有仁厚,坐不稳这江山。”
“你那些叔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你得多长个心眼。”
朱允炆正要点头称是,一名內侍太监急匆匆地从远处跑来,手中高举著一卷用黄綾包裹的奏报。
“陛下,云南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