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热情开放的王后,赵迁的假父(2/2)
赵偃气不打一处来,“让你好好读书,读一半丟一半!”
“王后说的没错,看来是郭开忙於政务,疏於对你的管教了!”
赵迁嘴硬道:“那孔子总不可能有十个孩子吧?”
孔穿道:“殿下,如是不妨,把曹泽先生教你的东西,一一道来。”
赵迁自感优势在我,他肯定孔子没生几个。
“人之初,性本善—孔夫子,有义方。教十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赵迁一口气背完曹泽交给他的十四句话,心中暗道,还挺上口。
孔穿不断地捻著白鬍子,不断地眨眼。
“了不得了不得,曹泽先生莫非是我们儒家八大学派的某位传人不成?”
韩仓笑道:“子高先生,曹泽先生是曹劌之后,兵家的传人。”
孔穿不由感嘆道:“邯郸不愧是天下文化最丰盛之地,竟然让兵家都能孕育出如此英才。”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或者说以赵国邯郸为中心的赵地,即北方文化圈,
渐渐取代齐国稷下,成为华夏文化圈中,文化最昌盛,思想最开放之地。
究其根本,源自於这个时代,华夏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在此期间,渐渐交匯融合升华,形成了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的特色赵文化。
成为上下五千年来,歷史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后世常常提到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赵文化带来的影响之一。
而如今的邯郸,便是日渐繁荣的赵文化之中心。
儒家荀子,法家慎子,名家公孙龙,兵家廉颇等等,皆是生於赵地,被赵文化所影响,而又反哺赵文化。
以至於如今诸子百家,任何一家,但凡有所学问,传播所学,皆会优先来到赵国邯郸。
优秀者者,更是会受到赵王接见,听其所学。
譬如现在的孔穿,已经为赵偃讲解了三天关於子思之儒的中庸之道。
赵迁愣住,和他想的不一样啊。
“不是,你到底是不是儒家大儒啊?那曹泽如此辱没孔子,你还感嘆上了?”
孔穿回想起邯郸市井坊间对赵迁的评价和认识,果真百闻不如一见。
考虑到他现在正在邯郸讲学,只好耐著性子道:“教十子,名俱扬。这里面的十子,
並非指孩子。”
“想来是据《论语·先进》中,提到的十名弟子得来的十子称呼。”
赵偃自感十分丟脸,自己到底生了个什么玩意儿。
不由感嘆道:“养不教,父之过。吾之谓也。”
“玉不琢,不成器。汝之谓也。”
“曹泽先生真是看的明白,寡人不知不觉间忽视如此大才,王后比寡人更能识人之明啊。”
“从今以后,你必须好好侍奉曹泽先生为师,让他从严从重好好教你。教不严,师之惰!希望他能对你下狠心!”
赵迁脸色一白,“父王不要啊—”
“够了!”
赵偃重重拍案,“还嫌在子高先生面前丟人不够吗?”
孔穿只是淡淡一笑。
忽然想到,这十四句话实在太短,明显还有后文。
“殿下,不知曹泽先生教您的这篇文,可有名字。”
赵迁被赵偃嚇了一跳,不敢在闹腾,老实道:“他说叫《三字经》。”
“以经为书名,可见学问之深厚。让吾心嚮往之,渴望一见啊。”
赵偃一拍手,笑道:“整好,不如宣曹泽先生过来,让子高先生看看我大赵之人才。”
“善!”
赵偃道:“韩仓,带著赵迁去请曹泽先生过来!”
赵迁十分不想见曹泽,道:“父王,母后正和曹泽先生交流儿臣今后的课业,此时不方便。”
赵偃怒其不爭道:“你母亲为你操尽了心。亲自监督你向先生学习,在你过来编排先生的时候,还在因为你,与曹泽先生交流,你就不能跟著先生好好学。你要知道,何为师父!”
赵迁下意识想起了母后刚刚说的话。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赵偃愣了一下,怒容渐消,嘆了一口气。
“你也知道《太公家教》。《诗》曰,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武王姬发尊太公为“师尚父”,如师如父,与父相同!可见遇到一位恩师之不易!”
“现在寡人就命你,以后尊曹泽先生如尊寡人,可有怨言?”
赵迁訥訥道:“儿臣,儿臣没有怨言。”
“行了,去把曹泽先生从王后那里请过来。寡人今日要与两位先生畅谈。”
赵迁和韩仓离开书房,反应过来之后,那是一脸鬱闷。
明明是过来整曹泽的,怎么一转眼,给自己弄了个假父。
赵偃坐在书房,听著孔穿復念《三字经》,越听越觉得自己还是的確是应了养不教。
当年他虽然和郭开韩仓常常游戏於市井,但该做的课业一样没落下,如若不然,在赵佾失去太子之位后,他也不会顺利成为太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