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午夜尖叫》试镜场(1/2)
公寓楼的楼道昏暗而狭窄,墙壁上布满涂鸦,楼梯扶手的油漆早就掉光了,露出底下生锈的铁管。
一个穿著睡衣的老太太牵著条狗从他身边经过,
狗对著他狂吠,老太太则用警惕的眼神打量他。
林舟认出她是住在三楼的希金斯夫人,原主记忆里,这老太太总抱怨他晚上太吵。
洛杉磯六月的阳光,黏稠而温暖,泼洒在街道上。
林舟眯起眼,站在公寓门口深呼吸。
空气里有汽车尾气的味道,混合著远处热狗摊飘来的洋葱香,还有海风带来的淡淡咸味。
这就是1999年的好莱坞。
他抬起头,看著湛蓝的天空,几朵白云悠閒地飘著。
这个年代,数码摄像机刚刚开始普及,大部分电影还在用胶片拍摄;
流媒体还没影子,录像带出租店是年轻人周末的好去处;
网际网路方兴未艾,网际网路电影资料库才刚上线没几年。
《黑客帝国》刚上映两个月,基努?里维斯的黑色风衣成为街头潮流;
《星球大战前传 1:魅影危机》正在全球狂揽票房,虽然评价两极,但阿纳金?天行者的名字隨处可见;
诺兰还在为《记忆碎片》的投资奔走,那部將顛覆敘事结构的电影要到明年才会上映;
大卫?芬奇刚刚结束《心理游戏》的宣传,还没开始筹备《搏击俱乐部》
……
而他,林舟,一个带著 2025年影视行业记忆的灵魂,被困在这个酗酒、负债、差点去卖身的十八线演员身体里。
“真他妈是个地狱难度的开局。”
他低声骂了句,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作为製片人,他最擅长的就是在绝境里找到出路。
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那些未来的爆款电影、经典角色、市场趋势,都是他的武器。
他摸了摸口袋——昨晚那两个模特至少给他留了二十美元和半包万宝路。
他抽出一支烟,叼在嘴里,摸遍全身却没找到打火机。
这时,旁边报亭的老板,一个胖乎乎的拉丁裔男人,朝他递过来一个打火机。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101 看书网超顺畅,??????????????????.??????隨时看 】
“里昂,又宿醉了?”老板笑著说,他认识这个经常赊帐买烟的年轻人。
林舟接过打火机,点燃香菸,吸了一口,尼古丁的味道让他稍微放鬆了些。
“借个火,谢谢,卡洛斯。”他用原主的语气回答。
报亭的架子上摆著各种报纸杂誌,《洛杉磯时报》《纽约客》,还有几本娱乐杂誌。
最显眼的是《综艺》杂誌,头版正是《星球大战前传 1》主演们的合影,伊万?麦格雷戈穿著绝地武士的长袍,年轻的脸上带著青涩的笑容。
林舟拿起一份《综艺》,问:“多少钱?”
“两块五。”卡洛斯回答。
他掏出那二十美元,递过去,买了份《综艺》。
找零的十七块五被他仔细折好,塞进牛仔裤口袋,顺手將打火机揣在兜里。
他翻看著杂誌,gg栏里全是各种试镜信息和剧组招聘,大多是些低成本电影和电视剧。
他在分类gg里找到了一家最近的二手书店地址,在好莱坞大道附近。
如果没记错,1999年正是《搏击俱乐部》小说版权无人问津的时候。
原作者恰克?帕拉尼克虽然小有名气,但这部小说因为內容过於黑暗,一直没被主流製片公司看中。
而大卫?芬奇,那个以《七宗罪》闻名的导演,会在几个月后开始筹备这部电影,为了拿到版权费了不少功夫。
“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
林舟收起杂誌,將菸蒂摁灭在路边的垃圾桶里,转身朝公交站走去。
他需要先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那个《午夜尖叫》的试镜,然后才能考虑更长远的计划。
梅尔罗斯大道上的旧仓库改造的试镜场
仓库巨大而空旷,墙壁是裸露的红砖,地上铺著灰色的水泥地,角落里堆著些废弃的道具。
二十多个年轻男人挤在等候区,有的坐在摺叠椅上,有的靠在墙上。
有人对著隨身携带的小镜子练习惊恐表情,眉头皱得像个疙瘩,眼睛瞪得溜圆;
有人在反覆背诵台词,嘴里念念有词,手指还配合著做动作;
还有人聚在一起抽菸,低声討论著什么,眼神不时瞟向试镜房间的方向。
角落里,一个金髮女孩正背对著人群偷偷抹眼泪,肩膀一抽一抽的。
她穿著件粉色连衣裙,裙摆上沾了点灰尘,看起来刚从试镜房间里出来。
林舟猜测她可能是被导演骂了,或者试镜失败了。
在好莱坞,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林舟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站著,拿出那份试镜通知单,又看了一遍。
《午夜尖叫》,导演拉瑞?斯特恩,製片人不详,预算看起来不会太高。
角色是个叫“杰森”的年轻男人,在电影里是女主角的男友,大概在影片中段被杀手砍掉脑袋,属於典型的“炮灰”角色。
“下一位!里昂?唐纳森!”
一个穿著黑色 t恤、戴著棒球帽的场务探出头来喊道。
林舟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 t恤的领口,朝试镜房间走去。
路过那个哭泣的金髮女孩时,他脚步顿了顿,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什么。
在这个圈子里,同情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试镜房间是用隔板隔出来的小空间,里面亮著几盏大功率的照明灯,光线刺眼得让人睁不开眼。
长桌后坐著三个人:
中间是导演拉瑞?斯特恩,禿顶,留著山羊鬍,鬍子和手指都焦黄,显然是个老烟枪;
左边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穿著灰色西装,头髮梳得一丝不苟,正不耐烦地看著手腕上的表,大概是製片人;
右边是个年轻女人,戴著黑框眼镜,穿著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手里拿著个笔记本,可能是编剧或者助理。
“你的简歷?”
製片人模样的男人开口问道,声音平淡,听不出情绪。
林舟递上空荡荡的文件夹
——原主连简歷都懒得更新,里面只有几张列印模糊的照片和一份写著寥寥几个角色的履歷表,
大多是“派对宾客”“路人甲”之类的龙套角色。
拉瑞?斯特恩拿起文件夹,隨便翻了翻,嗤笑一声:
“马汀?科尔的『宝贝』?简歷乾净得像张白纸。”
他把文件夹扔回桌上,发出“啪”的一声响。
他推过来一页纸,“第三场戏,你发现女友的头在冰箱里。三十秒准备。”
林舟拿起那张纸,快速扫了一遍。剧本写得相当粗糙:
“杰森打开冰箱,看到女友的头,惊恐地尖叫,痛哭流涕,然后呕吐,最后被杀手从背后偷袭,砍下脑袋。”
这种演法在 90年代的 b级恐怖片里泛滥成灾,夸张、脸谱化,只追求视觉刺激,毫无演技可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