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柯达暗房的谈判声(1/2)
柯达暗房里,工作檯上摊开的《死神来了》分镜稿。
里昂指尖按在“180航班爆炸”那页,抬头时正撞见詹姆斯?wong投来的审视目光。
詹姆斯的笔尖悬在“托德浴室死亡”场景的台词旁,眉头皱得很紧:
“『死亡早有预兆』,这种说法太俗套。”
指著飞机液压系统泄漏后在仪錶盘上形成的异常纹路:
“看这里,我设计的故障纹路和艾利克斯预感到的爆炸画面完全重合。”
他顿了顿,指尖在分镜上画出弧线:
“不用直白说『预兆』,让观眾自己发现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死亡关联”
“就像托德浴室死亡前,水龙头滴水的频率和心跳节奏对应,这都是悬疑的留白。”
“你在拍《猛鬼街》时,让刀片弹出的角度和受害者的梦境画面相对应,这都是恐怖的留白。”
詹姆斯的铅笔停在半空,笑了笑,把分镜稿往里昂那边推了推:
“你居然记得《猛鬼街》的细节?那部短片我自己都快忘了。”
他翻开抽屉,抽出卷泛黄的胶片,在红光里展开:
“1992年拍的,当时想在烤面机里藏受害者的生辰八字,结果被製片人骂得狗血淋头。”
里昂凑过去,胶片上的烤麵包机冒著黑烟,麵包上的焦痕確实是模糊的汉字。
“那个製片人不懂,这其实是文化符號的共鸣。”
里昂拿起笔,在分镜旁填了行小字:
“法医解剖托德时,发现受害者伤口癒合程度比死亡时间早三小时。”
他抬头看向詹姆斯:
“而且我有个新想法——在续集中延续这个法医角色,专门调查这些异常死亡”
“比如第二部的高速公路连环撞车事故,法医会发现死者伤口都有类似180航班的特徵。”
詹姆斯的眼睛亮了,指尖在“法医“两个字上反覆摩挲:
“这想法太棒了!让法医成为连接两部电影的线索人物。”
他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观眾喜欢『死亡徵兆』那套,比如......”
他冒出两个粤语的『凶兆』发音,正想用英文来解释。
里昂突然用流利的普通话说:
“你是想说『死亡徵兆』吧?其实不用刻意加超自然元素,把徵兆藏在物理细节里就行”
“比如180航班登机廊桥螺丝鬆动的痕跡,和续集中高速公路护栏损坏的形状一致。”
詹姆斯愣在原地,脸上露出尷尬的神色,抓了抓头髮:
“我......我不会说普通话,我只会粤语和闽南语。”
这话一出,里昂忍不住哈哈大笑,震得工作檯的胶片都轻轻颤动。
“抱歉,抱歉。”
里昂止住笑,指了指分镜上的法医角色:
“那我们用你熟悉的方式聊”
“让法医在第二部中发现,高速公路死者的伤口形態与180航班遇难者惊人相似”
“不用台词解释,观眾自然能get到死亡设计的延续性。”
詹姆斯激动地一拍大腿,铅笔都差点掉在地上:
“对!就是这个感觉!”
他抓起笔,在分镜上快速勾画:
“我再加点细节——法医办公室的档案柜里,同时放著180航班和高速公路车祸的解剖报告。”
两人俯身修改分镜时,暗房门被轻轻推开。
柯达实验室的技术员抱著个金属盒走进来,
绿色的胶带在红光里像凝固的胆汁:
“唐纳森先生,黄导演,新研发的c-41胶带,要不要看看效果?”
技术员把金属盒放在工作檯,打开后露出一卷胶带:
“抠像误差能控制在0.3毫米,比工业光魔用的胶带省三成成本。”
他连接投影仪,播放测试片段:
实验片的爆炸的碎片穿过绿幕时,边缘没有丝毫色溢,像真的飞进了观眾的客厅。
詹姆斯凑近屏幕,手指在上面点了点:
“高温下的绿幕反光问题,用这个胶带能解决?”
“绝对能。”
技术员递过来一份技术参数表:
“我们测试过,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胶带的反光率也能压在15%以內。”
里昂突然指著胶带盒的柯达標誌:
“如果我们用这款胶带,能不能免费提供,当然我们会在片尾加『柯达c-41工艺特別支持』的字样?”
他顿了顿,补充道:
“另外,我想和柯达签长期合作”
“我接下来的项目,都优先用你们的胶片和胶带。”
技术员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连忙点头:
“当然没问题!我们还能提供免费技术指导驻组,確保每帧的抠像效果都达標。”
詹姆斯在一旁插话说:
“再加个条件——让柯达提供几卷 1974年產的 panavision胶片,我想拍法医回忆童年的戏,用老胶片的颗粒感突出年代感。”
技术员毫不犹豫地答应:
“我现在就联繫仓库,明天就能送到片场。”
等技术员离开,暗房里又只剩下两人。
詹姆斯把修改好的分镜稿摊开,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批註:
“你看,我们把法医的角色从『工具人』改成了『死亡的观察者』,他发现时间差后,不是报警,而是开始记录这些『异常』”
“最后自己也陷进时间差里,死在解剖台上。”
里昂点头,在分镜末尾添了句台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