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笔尖生辉:未来视角下的时代强音(2/2)
“对於江城的未来,我想提出一些具体的,但又不过分超前的设想。”陆扬斟酌著,“比如,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內河水质,让江城不仅经济发展,也更宜居。这应该不会太出格吧?”
“合理。环境保护意识在八十年代已开始萌芽,但未成为主流。以高中生视角提出此类建议,体现了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思考,具有前瞻性,且符合『畅想』主题。建议引用当时报纸上偶尔提及的『环境美化』等词汇,增加时代感。”
“好主意。”陆扬奋笔疾书,將这些思考一一落於笔端。他甚至巧妙地暗示了信息的重要性,他写道:“我梦想未来的江城,不仅工厂的机器轰鸣,学校的读书声琅琅,更要有无数的信息像血液一样在这座城市中快速、顺畅地流动,让每个人的智慧都能被点亮,都能为江城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没有提网际网路,没有提电脑,只是用了“信息”、“流动”、“点亮智慧”这样相对模糊但又引人遐想的词汇。
“启智,帮我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用词或者观点,明显超越了这个时代高中生的认知范畴?”在写完一大段后,陆扬会习惯性地让启智进行“校对”。
“正在进行语义分析与时代背景匹配度检测……检测完毕。当前文稿在思想深度上超越同龄人,但表述方式和词汇选择基本控制在八十年代优秀高中生可能达到的范畴內。对『信息流动点亮智慧』的描述,虽具前瞻性,但可解读为对教育普及、科技推广的强调,风险等级低。”
“那就好。”陆扬鬆了口气。他既要展现自己的“不凡”,又不能显得过於“妖孽”。这个度,必须把握好。
不知不觉,窗外的阳光已经西斜,阅览室里的人也渐渐稀少。陆扬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他的心中,只有那篇即將完成的徵文。
他写到了结尾,再次点题“时代畅想”,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青年学子形象,表达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和对江城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最后一句,我想这样写:『作为江城的一名普通学子,我愿化作一滴水,融入时代奔涌的洪流;我愿化作一粒沙,奠基江城未来的辉煌。我的畅想,或许稚嫩,但我的心,与这座城市一起,正青春,同澎湃!』”陆扬念出自己构思的结尾。
“情感饱满,积极向上,符合徵文要求。『水滴』与『沙粒』的比喻,既体现了个人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谦逊,又表达了积极参与的愿望。『正青春,同澎湃』,与团市委的风格高度契合,富有感染力。”启智给出了高度评价。
陆扬满意地写下了最后一个標点符號。
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放下手中的钢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桌上的几页稿纸,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他两世为人的感悟与期盼。
他拿起稿纸,从头到尾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带著他灵魂的温度。这篇文章,有少年的热血,有青年的思考,更有来自未来时空的深邃目光。他相信,这样的文章,足以打动那些评委。
“启智,你觉得,这篇文章能拿奖吗?”陆扬轻声问道,语气中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基於对评委偏好、歷届获奖作品风格及本文质量的综合评估,获奖概率预估为:一等奖25%,二等奖45%,三等奖85%。总体获奖概率极高。”启智给出了概率分析。
“85%的三等奖保底吗?足够了。”陆扬笑了。五十块钱,足够他启动计划的第一步了。如果运气好,能拿到更高奖项,那自然更好。
他小心翼翼地將稿纸整理好,夹进一本厚厚的书中。现在,万事俱备,只等將这份承载著他希望的“畅想”,投向那个能决定它价值的地方。
窗外,夕阳的余暉將天边染成了瑰丽的橙红色。陆扬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第一步,他迈得坚实而自信。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