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铜印加身成令史,竹简在手识曹司(2/2)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