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漫步诸天的道士 > 第22章 格竹非格物,事唯易不易

第22章 格竹非格物,事唯易不易(2/2)

目录
好书推荐: 斗罗,蓝银草?幸好我有合成器 影视:从去有风的地方开始 从漫威开始穿越诸天的小悟空 我的低保,每天到帐1000万 红楼贾环:我八岁中解元 修行十三年,才获得二郎神传承 嫁给高冷执政官后,小记者求轻宠 四合院:我,白玲未婚夫 斗罗:武魂谱尼,传承生命毁灭! 三国:当不成谋士我只好四分天下

“谨遵世伯叮嘱,伯安也当不负一斋先生的教诲。”

…………

红尘一骑露华香,不管卢龙道路长。...

谁信御前供玉食,不呈妃子不先尝。

紫阳书院门前,太渊和朱洵目送王守仁夫妇离去,渐行渐远成黑点。

太渊青衣负手,想著经过自己这么隱晦地提示,不知道王守仁会不会提前开始研究他的“心学”。

太渊觉得可能性不大,虽说其有圣人之姿,但如今少年意气,加上新婚燕尔,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

《孟子》说:“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过,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徵於色,发於声,而后喻。”

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也写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臏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见只有经受苦难,磨礪身心,最终思想才能极尽升华!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乃是状元之才,而王守仁本身还没有经歷屡次科考而不中;也不曾经歷宦海坎坷、龙场被贬;更无平逆乱、定风波的感悟。

所以要想达到他歷史上自己的鼎盛时刻,还是遥遥无际。

就拿他“格竹”一事来说。

王阳明確实是一个实践主义者,对於一门理论是否具有可行性,他都会身体力行地通过实践去检验这是否是真理。

而格物一事自然就是证明了所谓的“格物致知”似乎就是个闹剧。但是,王阳明的失败,真的都是因朱熹的学术所误导的吗?

这个锅,恐怕朱熹决不会背,因为,王阳明从一开始,就错了。

首先,格物致知乃真正的圣人之学,非朱熹所创。

《大学》里有“八条目”,其中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明显,格物致知那是一切的出发点。

但是王阳明的错误在於他並没有理解朱熹思想的真諦。

而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之『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

言下之意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当中都有理存在,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踏踏实实地去“格”天下之物,明白其中之理,然后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豁然开朗,发现殊途同归、万理归一的超凡境界。

通俗点说,就是想要通过量变来最终引起质变,从而达到脱胎换骨之效。这也倒也有几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觉,儒道佛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充满了竞爭,但是他们其实一直在彼此借鑑来完善自身。

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是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程朱理学起源於北宋程颐,在朱熹手上发扬光大,靠的就是这样一种“理一分殊”的理论体系。其实这种理论最初源於佛教的华严宗和禪宗,后被朱熹所借鑑採纳。

所以,按照朱熹的理论,他如果本人来格竹子的话,他会从外形到形態再到脉络种种特徵,然后进而可以感知其生命形態,体悟其中所蕴含的道,作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基础。

看竹子,不但是美的享受,也是一个用竹子激励自己品格的方法,发现了竹子的特点並用它砥礪自己的品格,才可以算是“格”过了竹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王阳明是怎么做的呢?

很明显,他太冒进了!

朱熹的想法是,格竹子得到竹子的道,这样就算达到目的了,可是,王阳明却是想从格竹子一事中一步登天,超凡入圣。

而这,就与圣人之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所以说,王阳明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朱熹的意思,他的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儒家的“格物”,倒不如说是禪宗的参禪,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一举达到“明心见性”之境,进而见性成佛。

可是,据太渊的记忆,王阳明格物乃是他第一次会试后不久,彼时的他的悟性积累等等毕竟还难以达到那样一种可以“顿悟”的地步。

並且,禪宗思想中更讲究悟性,也就是要“用意不用力”,可是王阳明明显是“力”有余而“意”不足,这样一来,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实事求是的讲,朱熹错了吗?

其实不然,只不过其思想隨著时代的变迁、隨著统治阶级的操纵而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与局限性,正如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末也出现了种种乱象,只注重內心不注重实践、只注重个人自性的解放而导致空谈之风盛行。

而这一切该归咎於王阳明吗?显然同样是不能的。

因此,对於事物还是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的认识。

正如《周易》中所说——“唯有变才是不变之理”。

太渊喃喃自语:“格竹非格物,唯易不易。”

心中不禁也升起离去之意。

“什么?”朱洵在一旁没有听清。

“没什么,朱老先生,贫道在书院叨扰数月,获益良多。”太渊行礼道,“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贫道也打算要告辞了。”

“既然道长有了决定,老夫也不强留道长。毕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洵十分豁达,没有寻常老人那种惜別之情。

“但临別之际,贫道有一样东西相赠,还望朱老先生不要推辞。”

目录
新书推荐: 末日苟活?我选择提枪硬刚 火影宇智波,系统要我复兴千手 末世:美女多多,物资无限翻倍 从鬼灭开始诸天登神 斗罗:武魂鸣式,我能转移风险 文物唤醒系统:从修帐本开始 斗罗:收徒变强,开局截胡朱竹清 四合院:开局获得一象之力 明主 三角洲:我能将物资带到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