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护卫队出发(1/2)
清晨,天边正泛起鱼肚白。
旧金山的气候较为稳定,常年气温波动的幅度较小,但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以及就近的山丘影响,三面环水的旧金山在这深秋的早晨依旧会令人瑟瑟发抖。
斯文·海因里希蜷缩在狭窄的床铺上,初来乍到令他睡得並不踏实,稍微有点动静就会將他惊醒,以至於他的精神一直在紧绷状態。
“咚咚咚!”
窗外传来敲击声,一道试探的声音响起“海因里希,考虑好要加入了吗?”
斯文·海因里希猛地睁眼,坐起后凝视木窗,隨后快速放鬆警惕,闻声道“里安?”
“是的伙计,你还没有起床吗?”里安的声音隔著木窗响起“考虑的怎么样了?我们要提前出发,要不要一起去?”
斯文·海因里希昨晚上的確考虑了里安的提议,再加上霍尔顿·米克的威胁,无论如何他都得去,否则他无法在半个月弄到两美金。
“稍等!”他应了一声,掀开单薄的被子下床,穿上磨损严重的鞋子后打开木窗,翻身跳出窗外。
“早上好,看来你真的有在认真考虑!”里安笑著与他握手。
一夜难眠,斯文脸上难免带著疲惫,这在里安·斯图亚特看来就是斯文上心的结果。
“早上好,我们出发吧。”
“不跟你的姑姑说一声吗?”
“昨晚上她已经知道了。”
里安·斯图亚特点头,不再过问,笑著带斯文前往了大卫的住处,等三人聚齐之后,他们会前往汤普森的庄园,与其他由短工组成的护卫队一起前往旧金山南海湾。
斯文·海因里希亦步亦趋的跟隨著里安的脚步,听著对方介绍这一趟旅程的注意事项,有时里安会掺杂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遇见危险在第一时间该如何应对。
这是里安·斯图亚特的生存方式,是个人的宝贵经验,现在他正喋喋不休的讲给自己听。
斯文文静內敛,来到美国之后寡言少语,但善於倾听,那认真的模样令里安满足,口若悬河,讲述了许多斯文不曾听到过的见闻。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大卫的家中,对方早已在门口等待,看到斯文的身影出现,他笑著与对方拥抱,表示很高兴斯文能够加入其中。
大卫全名叫做大卫·钱伯斯,爱尔兰人,因英国以及粮食问题,食物短缺,致使钱伯斯一家只能前往美国寻求自由。
这一时期的美国自由不是后世理解的自由,它不是单一思想,而是一组特殊的权力、特权。自由的享有必然会带来自由的缺失,简单概括,那就是自由等於土地。
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就是自由者,是特权阶级。
大卫·钱伯斯的父亲在前往美国的途中遇难,只有母亲和妹妹顺利从纽约登陆,成为家庭顶樑柱的大卫肩负起了家庭权威的使命,他没有在北部久留,没有让母亲和妹妹进入工厂或者成为富人家的奴僕,而是同样野心勃勃的前往了加利福尼亚。
年轻人的愿景是美好的,可现实总会给人迎头一击,他无法加入淘金队伍,只能做些苦力,母亲和妹妹也在斯文姑姑的照顾下学会了缝製鞋子的手艺。
虽然生活艰难,但最起码可以填饱肚子,有些希望。
得益於姑姑的帮助,大卫·钱伯斯对於斯文·海因里希很是关照,在长时间的了解中,他认为对方是一个合格的朋友,有不屈的精神。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昨夜斯文·海因里希在入睡前思索了很多,他从来都不会相信会有人无缘无故对你好,所以他深入了解了里安和大卫对自己的想法。
大卫·钱伯斯对自己的关照很简单,那是因为对方的母亲在无法获得收益时得到了尼拉·海因里希的关照,这个体格魁梧的男人有恩必还。
至於里安,斯文已经对他做出了透彻的分析。
父母是德国中產阶级激进派的领袖,家庭环境的影响令里安·斯图亚特註定是不安分的,他试图在美国拥有一份作为。精明、灵光、能言善辩是他向外探究的名片,但单打独斗是无法成事的,他需要班底。
他看上了大卫·钱伯斯,这个壮硕魁梧的爱尔兰人,体格是最原始的威慑手段。最重要的是,对方爱自己的家庭,对方有一个母亲和妹妹,这在任何野心勃勃的人看来都是软肋。
顺著大卫·钱伯斯这条线,他又认识了斯文·海因里希,他了解对方时候,发现这个文静內敛的年轻人同样有不俗的能力。
遭遇姑父压榨的斯文·海因里希从来没有过气馁,这个同样来自德国的少年接受过义务教育,眼眸中同样有著独属於自己的聪明才智,寡言少语同样是加分项。
当然,对於里安·斯图亚特这个希望能有一番成就的人来说,最加分的是斯文是一个將家庭看得很重的人,即便遭遇姑父如此虐待,也从未因为姑姑逃离这个恶魔般的地狱。
附近的人谁不清楚霍尔顿·米克威胁斯文的手段?不卖力干活,对方就会將自己的妻子卖进肉铺,这也就是霍尔顿·米克无法得到外界人尊重的原因,由此更加衬托出了斯文·海因里希的个人道德。
这是斯文·海因里希的分析,他从各个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洞悉了外人对他示好的真正原因。至於那名契约奴少年的示好,斯文同样有所猜测,或许是里安和大卫对他的关照,让对方认为自己在这个小团体中有话语权。
对方想通过自己摆脱契约奴的身份,获得自由。
很快,三人绕过莫塞德內河,来到了汤普森农场门口。
斯文·海因里希认真打量农场的位置,暗嘆这个农场的优越条件。
种植地的面积辽阔,毗邻河岸,一直延伸出去几公里。朝阳的光洒在白生生的上,真就將染成了白色黄金。
印第安人不懂得如何使用土地,通常在种植过几年粮食后,他们便会迁徙,重新寻找一处土地肥力优渥的土地,根本不懂得如何改善土地的肥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