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杀机,四溢!(1/2)
回到灯火通明的专家小院,高胜没有丝毫睡意。
他將那盘录下了刘卫东罪证的磁带,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
然后,他铺开稿纸,拧开那支刚刚立下大功的【求真之笔】,开始连夜工作。
他要做的,不是一封简单的,充满愤怒控诉的举报信。
那是许大茂那种蠢货才会干的匹夫之举,充满了破绽,而且容易把自己变成一个睚眥必报的小人。
高胜要做的,是一件艺术品。
一件足以將刘卫东钉死在耻辱柱上,而自己却能片叶不沾身的,致命的艺术品。
一夜无眠。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高胜终於停下了笔。
他的面前,放著一份长达数千字,標题庄重而严肃的报告。
《关於优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设备採购流程、防范潜在程序性风险的若干建议报告》
这份报告的行文,堪称滴水不漏,充满了官方文件特有的严谨与克制。
通篇,没有出现一个“贪腐”、“受贿”、“索贿”之类的敏感字眼。
报告的开篇,先是站在国家和项目的高度,盛讚了部里领导对“磐石”项目的高瞻远瞩和大力支持。
紧接著,笔锋一转,开始“忧心忡忡”地分析当前设备採购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效率瓶颈”和“沟通模糊地带”。
然后,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部分来了。
报告將刘卫东在饭局上那些沾沾自喜的炫耀之词,原封不动地引用了进来,但却给它们套上了一层“案例分析”的偽装。
“……例如,在与部分负责审批的领导同志沟通时,我们发现存在一种『非正式沟通』的现象。有同志善意地提出,项目的推进需要一些『润滑油』。这种表述,其本意或许是为了勉励项目组更加积极主动,但对於我们这些长期埋首於实验室的一线科研人员而言,却极易產生误解,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正常的审批流程之外,还存在某些『潜规则』,从而產生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影响科研工作的专注度。”
“……再例如,有领导在谈及过往成功案例时,会提及『江南钢铁厂的茶叶罐』、『北方重机厂的百年老参』等事例。我们完全相信,这些只是领导同志用以活跃气氛的玩笑话,或是为了说明『心意』和『態度』的重要性。但此类信息,若在非正式场合传播,极有可能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或被不了解情况的同志误读,从而对我们部委干部的清廉形象,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属於一种亟待防范的『程序性风险』。”
报告的最后,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综上所述,为彻底杜绝此类『误解』与『风险』,保护我们的科研项目和干部队伍,我们恳切建议:由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联合相关司局,成立一个专项调查小组,对现行的重大设备採购审批流程,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復盘,並制定出更加清晰、透明、规范化的指导方针,以確保国家科研资源的高效、公正分配。”
这份报告,字字诛心。
它就像一把包裹在天鹅绒里的手术刀,看似温和,实则刀刀都切在刘卫东的要害上。它把“索贿”的行为,巧妙地偷换概念,变成了“可能引起误解的程序风险”,把皮球狠狠地踢给了纪委。
你纪委说这是误解,那你就要出台政策,堵上这个“误解”的口子。
你说这不是误解,那对不起,这就是赤裸裸的犯罪证据。
高胜將报告仔细地誊抄了一遍,然后將报告和那盘录音带,一同装进一个牛皮纸文件袋里。
他没有自己去递交。
那样做,目的性太强。
他直接骑上自行车,去了京城大学,找到了正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的冉思成教授。
“老师,出了一点意外。”
在教授的办公室里,高胜將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案,原原本本地,当然,隱去了系统的存在,向冉思成和盘托出。
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以及这件事对“磐石”项目可能造成的致命延误。
“岂有此理!”
冉思成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老派学者,听完之后,气得满脸通红,白的鬍子都在颤抖。他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国家的重点项目!关係到我们整个钢铁工业未来的希望!他竟然敢当成自己中饱私囊的肥肉!这是蛀虫!是国家的罪人!”
老教授的眼中,燃烧著知识分子最纯粹的怒火。
他拿起那份报告,飞快地看了一遍,看向高胜的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讚许。
好一份滴水不漏,杀人不见血的报告!
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惊天的科研才华,更有如此深沉縝密的心计和手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